□本报记者 徐建华 展场内外,“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字幅醒目夺人;论坛两侧,“向中国蜂业工匠致敬”“向全球养蜂同行致敬”的标幅高高悬挂。12月4日~6日,由中国质量万里行促进会生态蜂业专业委员会举办的“中国国际养蜂者大会暨国际蜂业展览会”在羊城广州举行,“2018中国蜂产业高质量发展国际论坛”同期召开。此次活动得到了市场监管总局等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国家创新与发展战略研究会、品牌中国战略规划院、中国国药励展展览有限责任公司等机构的大力支持。 国内外蜂蜜企业、设备企业甚至是文化传播机构都来参展,使得置身展会的观众有一种蜜蜂在百花中采蜜的感觉,收获满满。记者在现场看到,此次参展展品涵盖智能蜂机具、包装、生物制药、功能食品等几十个品类,其中陕西省延安市、河南省长葛市、湖北省神农架中蜂保护区作为我国重要的生态蜜源地代表组团参展,新西兰、澳大利亚、土耳其、俄罗斯、日本等国家和地区的境外参展机构也集体亮相,可谓是国际范儿十足。 中国是一个蜂业大国,但是大而不强。围绕高质量发展话题,与会的国内外蜂产业业内人士和专家一致认为,一方面,中国的蜂产业发展要加强国际合作,借鉴国际蜂产业发展的经验与做法来“采蜜”;另一方面,需要大力弘扬工匠精神,不断完善标准体系,打假扶优提升质量,打造知名品牌。 弘扬“蜜蜂采蜜”般的工匠精神 论坛上,主办方中国质量万里行促进会生态蜂业专委会向社会发布了首批中国蜂业工匠名单,王品红、张建武等9人入围。同时,还宣布启动生态蜂业蜜源地认定工作,以规范和指导我国生态蜜源地环境保护。 蜂业工匠代表王品红表示,蜂业工匠的评选是对我国养蜂人长期坚持诚实守信、精益求精的肯定和鼓励,所有蜂业工匠要带动同行积极行动,以诚信、健康、专业、绿色的发展理念,向大众提供更多高质量的产品。 “从全国30多万蜂业从业者中评价认定了9名蜂业工匠,真可谓优中选优,他们是中国蜂业杰出代表,从事这一项工作都在10年以上,有的长达50年,最大的两位长者已经超过了70岁。这一次评价认定是对他们超强的技术、超群的技法和充满智慧的工匠精神的深层次认定。”中国工会会计学会会长、中华全国总工会原党组成员、书记处书记王瑞生一直关注工匠精神的传承,关心我国生态蜂业的发展。他认为,传统的蜂产业如何转型升级,从粗放数量增长转型到质量品质提升,是现阶段蜂产业亟待解决的问题,这离不开科技工作的技术攻关,离不开广大从业者的奋斗,更离不开工匠精神的大力弘扬。从开始的蜜蜂选育菜花授粉,最后到人们的餐桌上甜蜜的蜂蜜,每一个环节都凝聚着养蜂人的智慧和匠心,整个过程包含许多超强技法、技术,发扬工匠精神,努力提升蜂产业质量和技术水平,将真正实现小蜜蜂大产业。 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原副部长杨士秋将蜂业形容为一个“甜蜜”的事业,甚至将自己与蜂业的结缘称之为“跟蜂业谈恋爱”,他觉得蜂业的发展必须建立一支专业化,而且相当规模的养蜂队伍。 提升质量标准打造知名品牌 与很多国家相比较,当前,中国养蜂业还存在一些突出问题,比如说标准化程度低、从业人员尚处于小农经济水平、专业组织化程度不高、增值服务和衍生产品匮乏、价值竞争激烈、假冒伪劣现象依然严重等。 中国质量万里行促进会会长刘兆彬指出,我国经济已经从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我国生态蜂业建设要紧紧围绕高质量发展这条主线,正视差距、加强交流、弥补短板,落实高品质、高品牌、高效率、高效益、高人才、高技术、高生态、高产业链的总体要求,把小蜜蜂做成大产业,形成大健康、大生态、大文化,实现产业的高质量和高效益发展。 论坛上,新西兰麦努卡蜂蜜协会主席约翰罗克利夫和陕西省延安市林业局局长付天平分别代表国际同业组织和国内蜜源地管理部门做了致辞;中国质量万里行促进会副会长郎志正、迪信通集团董事长刘东海、世界养蜂协会负责人Emr e,分别围绕标准建设、模式创新、追溯体系等做了主题发言。同时,还围绕国内外蜂业企业品牌发展的比较优势举办了相关论坛,并进行了探讨。 无论是主题发言还是交流对话,质量、标准和品牌都是关键词。“我总觉得蜂业以标准作为抓手是非常重要的,要建立全过程、全生命周期完善的标准体系。”正如已经坚持60年服用蜂产品的郎志正所言,中国蜂业的发展还需要走品牌化之路,品牌的内涵是“三品”(品质、品德、品格),外延是“三精”(精育、精营、精评),只有这样才能做到“三度”(知名度、美誉度、忠诚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