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宁一 近年来一些城市雾霾天频发,健康忧虑和环保焦虑同时涌向人们的心头,成了挥之不去的“心理阴霾”。 面对雾霾,各种段子爆红,“雾霾太大,北京人3天就吃一块砖”“24节气应增加一个‘立霾日’”“雾霾天开车不怕限号,因为电子眼根本拍不到”……各种戏谑调侃、蓄意恶搞,拿雾霾天开玩笑、找乐子、编段子,在微信群里、朋友圈里疯传,也折射出人们面对雾霾天气的郁闷和无奈。 雾霾是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的一个“副产品”,当然,人们并不喜欢这个“副产品”。可是,在现阶段又躲不开这个“副产品”。人类只要生产生活,就会或多或少造成各种排放和污染,雾霾的生成也在情理之中。但是,人们完全可以人为干预、积极控制各种污染现象,树立环境保护意识,倡导绿色发展模式,秉承低碳环保理念,总之,尽一切可能节能减排、减少污染,积极消除各种导致大气污染的不利因素。毋庸置疑,我们每个人的活动都与雾霾的产生不无关系,换言之,我们的行为都在直接或间接地制造雾霾。开大排量汽车、长时间怠速停车、露天烧烤、焚烧秸秆……哪一种行为和大气污染无关?据报道,今年“双十一”期间,全国快递业邮件、快件业务量就达10多亿件,这将产生多少包装垃圾?平时外卖产生的包装垃圾数量更是不可估量,还有,生活中的过度包装、豪华包装,奢侈浪费。所有这些,哪一样不造成环境污染?生活中,谁重复使用塑料袋?谁自带环保购物带?谁愿意低碳出行?所有非环保的不良生活方式何尝不在助力大气污染? 一边在制造雾霾,一边又痛恨雾霾;雾霾来时指责抱怨、怨声一片,雾霾过后我行我素、依然如故。总觉得雾霾的产生于己无关,以旁观者的心态漠然置之,这何尝不是现代人的悲哀? 人们都向往繁华的都市生活,可人满为患的城市又少不了雾霾的侵袭,这就是矛盾。时至今天,不可能为了达到无霾境界而让人们过茹毛饮血、刀耕火种的原始人生活。追求天蓝、水清、草绿、景美的生存环境是现代人的美好愿望,国家当然要顺应、满足人们的这种愿望,尽最大努力改善生态环境,以提升人们的幸福指数,满足人们对幸福生活的向往和追求。而建设无霾或低霾的自然环境,不可能一蹴而就,只能循序渐进、久久为功。毫无疑问,打造这样的生存环境,离不开每个人的参与和努力。 “发生雪崩的时候,没有一片雪花是无辜的。”同样,雾霾来袭时,没有一个人能置身事外、不受影响。如果把地球生态环境比作一艘大船,那么,每个人就是船上的乘客,当大船受损倾覆时,不管你是头等舱还是经济舱乘客,谁都难逃厄运。而大气环境仅仅是地球生态环境的一个缩影而已。如此说来,治理雾霾涉及到每一个人,需要人人从自我做起,从点滴做起。一言以蔽之,在治霾减霾的艰巨任务中,只有参与者,没有局外人,更没有旁观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