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中国银保监会近日出台《商业银行理财子公司管理办法》,规模超百万亿元(人民币,下同)的中国资管市场正式迎来“新玩家”。 数据显示,去年中国银行业理财余额达29.54万亿元,是资管市场中占据份额最大的产品。可尽管如此,商业银行却并非天然拥有资管业务资格。 根据相关法规,中国的商业银行主营业务范围为存贷、自营债券交易、发行债券、支付结算等,其中并不包括资产管理业务。因此根据“资管新规”要求,商业银行需设立具有独立法人地位的资产管理公司开展资产管理业务,强化法人风险隔离。 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副主任曾刚表示,此举将银行理财这一最大的资管业务参与主体置入法律监管范围内,将使其拥有法律认可的权责关系和地位。同时,让银行理财业务真正实现独立运作,在实现与传统业务之间风险隔离的同时,也将为银行理财业务的市场化、专业化运营创造条件。 官方推动商业银行通过设立理财子公司开展理财业务,一方面有行业发展和监管的需要,另一方面也基于客观条件确已成熟。 银保监会有关部门负责人指出,按照原银监会要求,大部分商业银行已完成理财事业部改革,在产品销售、投资管理、风险管理、IT系统建设、会计核算等方面相对独立运作,为设立理财子公司奠定了基础。 同时,证监会和原保监会均发布实施了相关制度办法,据此批准证券公司、基金管理公司、期货公司和保险公司设立资管子公司并实施持续监管。这意味着,中国国内事实上已有可供借鉴的相关实践经验。 那么,在商业银行理财子公司入局后,中国资管市场将迎来什么变化? 翻看文件可以发现,监管方此次在公募理财产品投资股票和销售起点、销售渠道和投资者适当性管理、非标债权投资限额管理、风险管理等方面对银行子公司理财产品进行了改进,使其监管标准与其他资管机构总体保持一致。 例如,官方明确理财子公司发行的公募理财产品可直接投资股票,这实际上拓宽了银行投资范围,有利于其增强盈利能力;允许理财子公司发行分级理财产品,则为银行未来产品创新预留了空间。 中国光大银行金融市场部宏观分析师周茂华认为,允许理财子公司直接投资股票实际上也推动了直接融资市场发展,拓宽了实体经济融资渠道。此外,相对于原来多层嵌套、刚兑、资金池等资管产品,理财子公司资管模式有助于压缩通道,缩短业务链条,从而进一步降低社会融资成本。 在此背景下,中国各大商业银行正加快行动。据统计,包括四大行在内,目前已有20家银行公告拟设立理财子公司,注册资金总规模超1100亿元。 中国银行国际金融研究所高级研究员邵科向记者表示,总体来看中国资管市场发展空间巨大,投资者需求、风险偏好各异,因此可以也应当允许多类型资管机构存在,不同主体资管机构共同参与将为行业带来利好。 不过亦有业内人士指出,理财子公司发展难以一蹴而就。如何顺应“资管新规”要求推动银行理财业务进一步转型,同时增强自身市场把握能力、产品开发能力和风险管控能力,这位“新玩家”还将面临不少挑战。(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