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礼记·月令》载:“物勒工名,以考其诚,功有不当,必行其罪,以穷其情”。其中提到的“物勒工名”是我国最早的手工业管理制度。它要求手工业制造者把自己的名字刻在器物上,以方便管理者检验产品质量。从某种意义来说,物勒工名也是我国最早的问责制。
“物勒工名”制度出现在春秋战国时期。当时,有些器物上还出现了主造人和监造人的名字。到了秦朝,物勒工名制度以法定形式固定了下来。如秦简《工律》中规定:“公甲兵各以其官名刻久之。”可以说,正因为有了这种相对比较完善的产品追溯制度,秦国才可能在列国纷争中以富国强兵之势一统天下。
汉承秦制,“物勒工名”制度的实施日臻完备,深入到官营手工业的各个方面,且铭刻内容较为丰富。唐朝在承袭前代的基础上进行了丰富和发展,把“物勒工名”制度和工匠的培养考核结合起来,从技艺培训,到产品制造、管理等方面均有严格规定,使得这一时期涌现了大批技艺精湛的工匠和工匠家族。
明清时期,政府对官营手工业的管理更加严格,勒名制度也更规范、具体,最突出的是在工程材料上都要层层勒名。南京明城墙即为典型代表,每块城墙砖背后都有工匠勒名。在一块“黄州府蕲水县”铭文城砖上刻有67个字,记录了11级烧砖责任人,这是目前南京城墙上发现的责任层级最多的一块。据此,我们可以看到一个结构严密、层次分明的质量责任体系。
铭文无声,一刻千年。而在中医药领域,利用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现代信息技术,对中药材从种子种苗、种植、采收、加工、质检、仓储直至销售的各个环节进行信息记录和跟踪,建成的中药材全程质量追溯体系,正是“物勒工名”制度的传承创新。
2015年,振东中药材公司打破农业种植、工业加工、市场流通等环节的数据壁垒,勇于“勒名”,为中药材量身定制了“电子身份证”,通过“一物一码”真正做到“来源可知、去向可追、过程可控、质量可查、责任可究”的闭环管理,实现中药材从种植到销售全过程可视化追溯,不仅赢得了国内市场客户的青睐,更迈出国门,出口俄罗斯、罗马尼亚、新加坡及东南亚等国家、地区,从而让振东中药材成为好品质的保障、好产品的背书。
从“勒名”到“溯源”,从手工业制造到中医药产业,跨越千年,虽然名称和行业形态发生了变化,但是对匠心精神的传承是永恒不变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