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自己的创新技术转移和成果转化,加速产业升级转型。9月13日至14日,第五届中国汽车技术转移大会在张家港举行。
大会由高峰论坛和整车面对面、汽车创业大赛、技术发布会、行业专题研讨会4个主题活动组成。通过高峰论坛集聚各界精英,分析行业发展新趋势,探索产业转型新模式;借助整车面对面,构建零整互动平台,实现精准需求对接;引入汽车创业大赛,助推创新项目落地;借助前沿技术发布与成果展览,打造了资源对接的便捷通道;聚焦智能安全技术,探索细分行业应用。“1+4”的特色会议活动形式对于整合产业资源、链接供需多方、最终实现科技成果集群式转化具有重要意义。
引领产业发展风向标
论坛上,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常务副会长董扬作了《中国汽车产业发展展望》的报告,他认为中国汽车市场“总的有空间、趋势是增长、但过程有波折,而不是单调递增函数”。在汽车总销量与去年同比明显下降,电动车销量缓慢情况下,他仍坚信中国汽车年销量会超过3000万辆,甚至达4000万辆,其发展三大亮点是电动车、智能网联和以吉利为代表的中国车企品牌。此外,他建议行业不要依赖政府的刺激性措施来发展汽车行业,这类政策造成的市场波动反而不利于行业长期稳定发展。最后,他呼吁从政府管理指标、充电设施建设等方面加强电动车的安全管理。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产业经济研究部第一研究室主任王晓明以“第四次工业革命与汽车产业格局变化”为主题作了现场分享,他认为汽车产业是第四次工业革命的先导产业,将决定我国在第四次工业革命中进步的快慢,而未来汽车发展离不开电动、智能、网联和共享“四化”和汽车与能源、交通、电信、城市、环境之间的“五个协同”。对于中美贸易战对中国汽车产业的影响问题,他指出,贸易战成败的关键因素之一就是汽车产业能否有突破性发展。因为中国汽车市场已经占到全球的1/3,而且这个比重还会进一步扩大。汽车产业是建立在自主内生的市场基础之上,未来会受到的贸易战的不确定性的影响。其次,中美贸易战对汽车产业的发展干扰也是小的,因为刚才讲了,更多是未来基础设施建设、协同,这个都是靠国内的优势。另外,汽车产业作为革命性的变革,在中国能否取得突破式的发展,应该说也是未来中美贸易战的成败的标志,如果汽车确实发展起来了,以它的体量和带动,对整体经济往更高层级跃升,这个是任何一个产业发挥不了这种作用,这一步如果实现了,我们可以说在国际环境不利的情况下,仍然有内升的产业升级的能力。
清华大学核研院教授、国际氢能协会(IAHE)副主席毛宗强从能源安全、能源范围、可再生能源发展趋势与环境保护等解释了发展氢能的重要性,介绍了国内外氢能的技术情况,提出了通过氢能联盟与协会,建立国家级氢能发展平台的建议。
清华大学汽车工程系党委书记李建秋从燃料电池车的角度出发,分享了清华大学在燃料电池汽车的产业化探索与实践,他提出基础设施建设是限制燃料电池推广的重要因素,燃料电池的成本和关键技术将在未来5~ 8年形成重要突破,清华大学将首先从商用车领域进行燃料电池车的推广。
中国北方车辆研究所动力电池实验室主任、国家863电动车重大专项动力电池测试中心主任王子冬围绕面对电动汽车后补贴时代,动力电池企业如何调整企业发展战略做了主旨发言,着重从多个纬度分析探讨了动力电池安全性问题。王子冬指出,目前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存在比较大的泡沫,产能过剩,在这种情况下企业很难把注意力放在研发上,产品的质量不高,事故隐患比较大,需要引起警惕;动力储能系统设计和匹配需要创新,整车企业要与动力电池生产企业共同面对当前遇到的困难,解决困难需要时间和投入,切不可朝三暮四;解决好动力电池系统与电动汽车一体化设计问题,电池组合模款的设计需求要全方位考虑周全,不是随便拿一个产品就能集成的;加强对电池组产品的全面测试,不能根据片面的测试结果,就说产品技术好,需要对动力电池系统进行科学、系统、全面的评价;通过评价,改进设计,解决好动力电池系统重量能量密度、体积能量密度、充电接受能力、放电能力、安全性、高温适应性、低温适应性、循环寿命、搁置寿命、生产效率、维护方便性、回收方便性、成本接受度等这些基本层面性能的平衡;要把动力电池安全性问题放在第一位,可靠性要重视,在能够保证安全性和可靠性的前提下,提高提高动力电池系统的能量密度。重视系统的优化,选择最合适的设计方案;加强对动力电池回收技术的研究,寻找低能耗、无污染的回收方法;研究材料修复技术,提高材料的利用率。
如何应对新能源汽车后补贴时代存在的风险王子冬指出,要完善相关政策法规体系,促进产业健康有序发展。避免盲目发展引进产业过剩。优化政府补贴扶持方式,加强行业监督管理。改变地方政绩考核标准,打击地方保护主义。加大推广宣传力度,培育发展消费市场。
让技术实实在在转移
对话整车企业,激活产业供需链。为了让技术转移实实在在地落地,本次大会专门安排了整车面对面环节,旨在通过整车企业需求发布、零部件企业新技术与新产品发布、双方互动交流等形式,构建行业领先的零整互动平台,实现精准需求对接。基于企业发展需求,本次会议吸引了一汽、长安、陕汽、前途汽车、小鹏汽车等知名车企和众多核心零部件厂商参与。
中国一汽智能网联开发院院长李丰军、北汽新能源汽车股份有限公司工程研究院副院长魏跃远、陕汽集团技术中心新能源汽车研究所副所长田方分别作了主题演讲,分析了本企业的发展方向,发布了未来在智能网联、自动驾驶与新能源开拓等方向的技术与产品需求。部分零部件企业针对车企需求进行了技术与产品发布:双方在会上达成了良好的合作意向。
整合技术资源,构建多向对接通道。汽车行业的新技术层出不穷,新产品快速迭代,如何有效整合前沿技术成果,构建技术成果与市场、资本的便捷对接通道?大会通过“技术发布会”和“技术成果展览”进行了初步尝试。
技术发布会上,由行业专家、业界同行、专业用户和投资机构组成的评审小组对量产毫米波雷达的测试校准、大功率汽车电子应用PCB解决方案、新能源汽车及动力电池系统的轻量化技术及应用、车载固态激光雷达研制及产业化等多个前沿技术项目进行了全面点评分析,对项目的产业化方向提出了中肯建议。
而在技术发布会之外,大会还设置了专门的技术展览区,以技术展板、产品展出、技术演示、现场讲解等多种形式对80余项技术成果进行了全方位展示,为与会人员打造了一场前沿汽车技术资源库的首秀。
“会中会”是汽车技术转移大会的另一特色,即在大会基础上举办针对特定行业,聚集专业人士与精准用户,探讨专业技术问题与市场问题的专题研讨会。基于智能安全的行业热度与重要性,本届技术转移大会特设了“智能安全行业研讨会”,会上清华大学苏州汽车研究院院长成波等专家进行了深入的技术介绍与政策分析,国内领先ADAS企业苏州清研微视电子科技有限公司进行产品方案展示。来自公交、客运、危化品、物流等多个行业的企业代表发布了最新的用户数据报告,通过参与各方在用户需求、商业模式等问题上的深度互动,有力地推动了智能安全应用落地,并为其他技术领域提供借鉴。
截至目前,汽车技术转移大会已连续举办五年,共有100多位行业顶尖专家、20多家高校科研院所、20多家整车龙头企业、50多家创投公司、200多个创业项目、500多个优质科技成果、500多家汽车零部件企业共同参与,是目前我国汽车行业规模最大、层次最高、内容最丰富的技术转移盛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