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红梅 耿晓红 本报记者 王 越
走进河北省环保产品质量监督检验研究院(以下简称河北省环保院),安静的环境与工作人员的匆匆步履形成鲜明反差。“以前工作主要靠‘手’,现在还要靠这儿!”环保部肖军敲敲自己的脑袋笑着说,一边抱起一摞资料大步流星地走进实验室。在这片静谧之下,一场场头脑风暴正悄悄地爆发着,推动科技“软实力”成为推动发展的“硬支撑”。
“质检机构既要夯实强化检验检测职能,就要纵深推进科研创新实力,‘手脑并用’打造研究型质检机构。”科研工作主管副院长吕晓飞说,该院加强顶层设计,将科研创新驱动列入长期发展战略,修订《科研管理办法》,从制度上给予科研创新以宽松环境、政策扶持和奖励激励。
“从立项到成果转化,各个阶段都设置了奖励措施。”科研管理部部长介绍说,“比如科技成果转化后,将不低于70%的现金收益用于集体和个人奖励,团队主要贡献人员奖励份额不低于团队总额的50%。”
新的政策机制给科研工作注入了一支兴奋剂,全院科研创新氛围火热,一个个攻关小组、项目团队你追我赶地投入科研工作。2017年,《食品接触材料高分子材料食品模拟物壬基酚检测》等4个项目领先国内研究水平,《果蔬清洗剂中双酚A、双酚F的测定高效液相色谱法》等4项地方标准通过审定。今年以来,5个科研项目结题,7个科研项目和5项省地方标准立项,申报发明专利3项、实用新型专利9项,著发论文19篇。为加快成果推广转化,该院选取实用性强、应用前景明确、转化难度低的技术专利或检验方法尝试内部转化,已有3项转化为实验室方法,1项专利正在试制装置样品。
也正是在这片火热氛围中,制约科研创新发展的短板也暴露了出来。
“建院时间短,队伍结构年轻,人员素质提升和高端人才培养引进急需加强。另外科研偏重检验方法研究,新产品研发、新设备研制、工艺改进等项目较少,创新能力有待进一步增强。”吕晓飞说。
为保持全院昂扬向上的创新激情,该院在积极申报省属科研事业单位的同时,将提升人员科研能力作为重点工作,今年共组织专题技术研讨、专利申报及创新点挖掘等培训48次,配合技术知识及技能竞赛等活动,有效提升了全院科研创新能力水平。
“这些年轻人真让我佩服。”说起院里的年轻科研创新团队,院长刘燕连连点赞。“我院人员少、检验检测项目多,大量研究工作集中于少数技术骨干,平均每个人承担4个以上课题,还要担负日常检验、管理工作,确实不易。”
虽然《科研管理办法》已对科研时间给予充分支持,但更多时间还要靠科研人员自己去“挤”。
在与河北科技大学合作建设曝气塔项目时,研发团队每天工作12个小时以上,实验室和项目现场两头跑,错过饭点泡碗方便面,困了在椅子上眯一会儿,再累也把各项研创环节牢牢记在心上,就是忘了回家。
“这个项目是检验曝气器污水有氧处理能力的重要实验设备,对于环保产业发展具有极高利用价值,在全国都居领先地位,越早完成就能越早为企业提供更加便捷的服务。”团队负责人的话代表了每个科研工作者的心声。
瞄准产业发展需求攻关,强强联合推动上水平,是河北省环保院推动科研创新快速健康发展的既定方向。
该院紧盯环保产品和食品相关产品高质量发展需求,陆续组织燃煤锅炉除尘脱硫脱硝设备及产品质检移动实验室项目技术讨论会,加快实现科学精准的现场检验技术能力;联合君乐宝乳业集团起草《固体食品模拟物中禁限用物质检测》地方标准,填补检测方法空白;开展堆肥降解用密闭反应器及有机合成材料堆肥降解设备研发,打造生物降解性能检验拳头项目。与河北科技大学、河北省粘结与涂料协会开展科研合作,推进河北省环保涂料产业质量提升;组建河北省食品接触材料及制品标准化专业技术委员会,引领推动行业产业迈入高标准高质量发展。联合4家国家级环保类产品质检中心,筹建全国环保产品检验检测技术联盟,聚合国内优势技术力量,构建“产检研”一体化服务平台。
“今年我院建设了科研项目库和专家库,加强了科研工作规划管理。”吕晓飞说,“明年我们将积极对接食品相关产品、环保产品市场监管和质量提升新需求,瞄准塑料制品堆肥降解、绿色建材等新领域,联合政府、企业、科研院所形成合力,推动科研创新与产业发展深度融合,让软实力变成硬支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