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北京市曹先生乘坐公交车时遇到了点不愉快。上午10点,他乘坐公交车出去办事,却遭遇司机“磨洋工”,本来10分钟就能走完的路程,却用了20分钟的时间才到达目的地。据曹先生介绍,当时路面前方没有车,他乘坐的公交车却行驶得非常缓慢;每到路口,虽然显示绿灯也磨磨蹭蹭不通过,耽误了他的时间。
当曹先生对司机提出了“为什么要开这么慢”的质疑后,得到的回复是:车快到终点站了,可是规定的时间还没到。原来,公交公司会参照线路和里程数等因素,设置公交车单程行车的标准时间。这样做一是为了保证运营安全,如果车辆提前到达终点站,就会被视为超速驾驶,司机会被罚款;二是为了保证效率,防止司机“磨洋工”导致过慢行驶。
可以看出,政策制定的出发点是实现效率和安全的平衡,这无疑是好的,但在实际操作中却有些难度。一些不能很好地掌握行车节奏的司机为了把握主动权,就倾向于在行车前半段加快速度,而在接近终点的道路上开的比自行车还慢,一定要等到时间差不多才肯进站。这种情况下,车上的乘客就不得不“陪同”磨洋工。
如果仔细思考一下,公交车单纯靠单程时间来保证不超速行驶的做法并不严谨。首先,如果司机在靠近终点的几站在马路上“闲逛”,还能正好符合标准时间,那么前半段超速行驶的概率就会提高,可能给乘客带来乘车安全的风险;如果前半段并没有超速行驶,那么公交公司制定的标准时间就有过于宽裕的嫌疑,应考虑重新制定。其次,许多城市的交通高峰时段和非高峰时段,路况存在很大的差异,车辆可安全行驶的速度也会有区别,高峰时段的标准时间在非高峰时段行驶完单程可能绰绰有余,根据不同的时段对行车标准时间进行动态调整,也许更为科学高效。
不难看出,由于“标准时间”规定只对车辆行驶总时间进行考察,而缺乏对行车全过程的监管,无法应对并制止超速和“磨洋工”现象的产生,使政策制定的初衷大打折扣。
除浪费车上乘客的时间外,公交车还会由于行驶速度差距大,导致和同班次车辆间距过大或者过小,有时候导致前方乘客等待时间过长,有时候又会好几辆公交车同时到达站点,出现空车或者乘客过少的情况,造成了公交运力资源的浪费。另外,由于个头较大,公交车低速行驶还挤占了公共交通资源。在不宽敞的路面上,会导致后方车辆不得不缓慢前行,降低道路利用效率;如果后方车想要超车,会由于前方视野被遮挡而带来交通隐患。
公共交通管理体现着一个城市的治理水平,如何在保证安全的情况下,调动司机的积极性,提高运营效率,为乘客带来良好的乘车体验,有赖于公交公司及交通管理部门研究设计更科学高效的方案,进行更精细的交通管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