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平台应履行好内容审核责任,对低劣医疗科普短视频及时下架,对相关发布人予以警诫,直至封号;应将视频博主的资质信息等在显著位置公示,消费者亦可通过平台查询其真实身份。相关部门应加强日常巡查,依法打击肆意带货等行为,营造医疗科普的清朗网络环境。
■刘效仁
“每天科普一个医学小知识,你真的会洗头吗?三甲医院医生教你正确洗头”“三个小妙招让您远离心血管疾病”……这都是某平台上的医疗科普视频内容。类似的医疗科普短视频如今在各平台层出不穷,内容多为心脑血管疾病、食疗补身等。一些博主在获得大量关注后,还会将流量变现,向用户售卖药品和医疗服务。(据11月1日《法治日报》报道)
近年来,医疗科普类短视频颇受用户关注,甚至有网课专门传授如何发布、引流医疗科普类短视频,以至于用户只需搜索疾病名称,全国各地的“名医”就会出现在短视频中,科普病症特点、传授治疗方法。由于公众对健康的关注与日俱增,加之具有直观性强、互动性高、方便快捷的特点,医疗短视频和直播目前正成为健康科普的主要形式。数据显示,我国有73%的短视频用户曾经在手机端观看过健康科普类内容,其中42%的用户平均每周观看1至3次健康科普视频。
如果医疗科普能够做到以科普为唯一目的,应该说,医疗科普知识越多越普及越有利于人们的健康。遗憾的是,当下不少医疗科普短视频似乎有些跑偏。与一般短视频不同,医疗科普短视频所涉内容比较专业,需要博主具备相应的学习、从业经历和知识背景。例如,有的平台规定博主须为“公立三甲医院全职医生”或“非三甲公立医院主治医师及以上职称”。可是有些博主则模糊身份、浑水摸鱼,未提供医师身份认证或医院名称等相关信息,自然也让人质疑其科普内容的真伪。
从内容来看,一些医疗科普内容以科普之名贩卖容貌、健康焦虑,传播缺乏科学依据的治疗、养生方法。有的则是一味迎合“恶趣味”,不顾出镜医生自身学科背景,盲目追逐热点话题,甚至配以猎奇的文案,有悖于医疗科普的专业性与权威性,无疑会影响受众看病就医。从传播方式看,一边科普一边卖药带货,涉嫌违背相关规定。《互联网广告管理办法》明确规定,介绍健康、养生知识的,不得在同一页面或者同时出现相关医疗、药品、医疗器械、保健食品、特殊医学用途配方食品的商品经营者或者服务提供者地址、联系方式、购物链接等内容。然而,一些博主却在评论区公布联系方式、社交账号,有的竟然将药品购买链接放在视频下方,消费者点击就能下单购买。
要让医疗科普回归健康科普的本义,真正造福公众,当从源头治理。首先强化“内容为王”,坚持医疗科普科学与健康的职业操守,坚决抵制恶俗恶趣乃至虚假的伪科普。为此,网络平台应履行好内容审核责任,对低劣医疗科普短视频及时下架,对相关发布人予以警诫,直至封号。
其次,把好博主医疗资质审核关口,避免鱼目混珠,严禁“假李逵”混迹其间。相关平台应将视频博主的资质及从业医院名称在视频显著位置公示。消费者亦可通过平台查询其真实身份,以满足公众的知情权,促使相关博主真正爱惜自己的羽毛,有所敬畏、有所顾忌,为公众提供健康科学的医疗科普。
最后,相关部门应当加强网络宣传的日常巡查,联手查禁伪科普、揭露伪科普,对肆意带货、违规销售医药及保健品包括推荐药品和就诊医院的行为,尤当依法打击,严厉处罚,以营造医疗科普的清朗网络环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