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里装了不少的APP,有些是手机自带的,有些则是各种‘需要’而装,这倒无所谓,但烦人的是,刚打开APP就有各式各样的广告,弹窗广告更是防不胜防。”乌鲁木齐市民高先生对当前APP广告极其厌烦。 不同的手机应用改善了人们的生活方式,但是隐藏在APP中的广告,从最初的显形投放,到如今的隐形投放,是便捷了用户的生活,还是增加了用户的苦恼?近日,上海市消费者权益保护委员会发布的报告显示,当下有58%的手机应用(APP)含有广告,其中69.7%的广告没有“关闭键”。而且很多手机应用(APP)的广告都是精准推送的。 据了解,企业有了“软件著作权”,就可以制作APP。天眼查专业版数据显示,我国近五年(2016~2020年)新增的非个体企业中有超过30万家企业拥有“软件著作权”,较过去五年(2011~2015年)相比,环比增长34%。 业内人士指出,作为商业推广手段,广告的存在有其合理性,但是广告能否有效转化成销量,还得看用户接不接受。虚假烦人的广告,知名度是增加了,可增加的是恶名,只会适得其反。 精准投送+引诱下载 “每次儿子一看手机就给我下载一堆软件,都是他玩游戏下载的。卸载了还有垃圾,就很麻烦。”安女士的孩子今年5岁了,喜欢玩手机游戏,每次玩过之后,都会下载很多其他游戏软件。据安女士观察,儿子下载的软件都是所玩游戏广告推送的内容,还有一些则是短视频广告推送的内容。 存在同样苦恼的,还有喜欢健身的陈先生。他表示,自己会通过看短视频的方式健身,但是看了一段时间之后,他就会看到存在广告的短视频,而且广告内容就是健身方面的产品。 这些精准投送的广告,在其独特的“诱惑”下,成了用户无法避免的广告和软件。其实,对于互联网广告,《中华人民共和国广告法》第四十四条规定:“利用互联网发布、发送广告,不得影响用户正常使用网络。在互联网页面以弹出等形式发布的广告,应当显著标明关闭标志,确保一键关闭。” 《APP安全意识公众调查问卷报告》显示,逾六成受访者可以接受精准推送和个性化广告,但也有近三分之一的受访者表示很反感,感觉自己被窥探或偷听。 APP广告乱象隐藏风险 尽管国家已有相关的法律法规,但在APP广告下衍生其他问题,存在难以判断的隐形风险。 前两天,正常浏览朋友圈的张阿姨看到了一则化妆品广告,原本想屏蔽广告,却看到底下有很多自己好友的评论。虽然广告本身没有问题,但是其互动的留言却让人有些慌张。在家人的帮助下,张阿姨在朋友圈举报中反馈了该信息,截至目前,没有得到官方回复。 除此之外,短视频APP中的广告对用户指向明确,存在隐形风险。 记者发现,翻阅抖音、微博等应用时,会经常出现“微博账号贷款”“某某平台贷款”等各式各样的广告。此外,游戏中也存在广告推广,一些游戏将奖励与特定微信公众号或特定APP相连,提出日日登陆、活跃等任务,从而给玩家奖励,一些玩家取得奖励后,其QQ号会被自称“游戏公司工作人员”联系,以进行新游戏的内部测试为由添加好友。“被加好友的那一刻,我就觉得自己的隐私被卖了,心里特不舒服。”某游戏玩家摆女士说道。而在推广的软件、微信公众号内,又存在不一样的广告。 “对于这些广告,它是存在人为操作性的,用户可以选择不去下载、关注,同样,它的受众也是有明显的指向性的。”有专家说。 需强监管严追责 此前,上海市消费者权益保护委员会副秘书长唐健盛在采访中说道:“APP的广告特点是信息展示到点击购买,所以我们认为APP的闭环型广告,对消费者知情权和公平交易权的影响,比其他广告可能要大。” 由此可见,APP推送广告更需要尊重消费者的权益,减少关不掉、隐藏深的广告,但就目前而言,APP平台在广告推送上不仅没有保障消费者的利益,同时降低了企业自身品牌的价值。 广告虽然在APP平台上,但其同样受到《广告法》的约束。因此,面对手机APP广告乱象,需要增强监管,严格要求广告主,把关广告内容,降低“关不掉”“隐藏深”的广告现象的出现。同时,对企业也要严格要求,明确企业社会责任,减少垃圾广告的投放。从而规范APP广告投放的环境。 业内人士指出,终结APP广告乱象,需要加强监管。APP发布者要尽到对广告内容进行合法性审核的义务,为消费者“把好关”。而相关部门也要加强监管,发现一起查处一起,才能为APP广告装上“关闭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