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中之重,新鲜出炉的2022年中央一号文件锚定乡村振兴的总体目标,指出要聚焦产业促进乡村发展,着力“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发展县域富民产业”,“带动农民就地就近就业增收”。第一次明确提出“支持农业大县聚焦农产品加工业,引导企业到产地发展粮油加工、食品制造“。 实现乡村产业振兴需要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中粮集团是国内最大的农粮企业,在黑龙江绥滨县,一部分农民正是通过中粮集团在当地发展的粮油加工产业链率先走上了致富奔小康之路。 深度利益联结 农民种好粮有奔头 绥滨县隶属于黑龙江省鹤岗市,是国家级生态示范区,有“鱼米之乡”的美誉。但当地经济发展整体较为缓慢,曾经是国家级贫困县。自2018年起,中粮集团为绥滨县量身定制了稻谷种植方面“引龙头、建公司、兴产业”的扶贫策略。 由中粮集团和绥滨县政府牵头,集合多家单位,共同出资7000万元组建了中粮贸易(绥滨)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发展绥滨大米产业链。借助扶持生产,绥滨大米已经过科学种植、优选水稻品种、规范化包装及运输等流程,实现从地方特产到商品化的转变,中粮福临门绥滨大米上市。 中粮集团以股权为纽带,吸纳农户带地入社、土地托管,通过“公司+合作社+农户”的模式,将农民纳入到产业链中,并成为产业链上的关键一环。通过“土地入股分红、入社务工增收、公司带动分红”的方式,实现“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让农民持续分享产业增值带来的收益。 2021年,中粮贸易(绥滨)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实现农户平均每户分红4209元,最多一户分得9854元,公司成立三年来,已累计分红3218万元。 这是中粮集团作为龙头企业聚焦产业助力乡村振兴的一个缩影。 在乡村振兴之路上,中粮集团作为龙头企业,紧紧牵住发展农粮产业这个“牛鼻子”,将农民与产业发展的全链条紧密相连。 在黑龙江延寿,结合当地资源禀赋的特点,中粮建立农产品标准化原料基地,以“订单农业”推进当地水稻技术、种植、加工、品牌打造及基础设施建设。在提高农产品附加值上下功夫,前期推进水稻覆膜田项目,提高产量,达到有机水稻品质,从而提升了水稻溢价。 在吉林省长岭县,中粮集团依托旗下肉食产业链优势,启动生猪养殖项目,与农户开展合作养殖,并提供猪苗、饲料、技术、育肥猪订单回收等服务,让农户买猪、养猪、卖猪都不愁。同时在当地建设高标准养殖场,通过租赁合作养殖,每年租赁收益按10%进行返还,投产仅半年,当地累计收益2500万元,覆盖全县232个行政村,每村的收益增加13.88万元 为了引导农民更好地实现职业身份的转变,中粮注重培训产业化发展所需要的技能和知识。在黑龙江延寿县,中粮持续开展稻谷种植技术、品牌营销培训;在广西隆安县,中粮先后开展“非洲猪瘟防控策略与建议”“肉鸭的饲养管理”等专题知识培训。 有产业、一起干、一起赚,农民有了动力,乡村振兴有了 “源头活水”。 技术品牌双管齐下 特色产业集群稳农民增收 发展特色富民产业,带动农民就地就近就业增收,关键在于因地制宜地突出区域特色、补足产业短板,这恰恰是中粮这样具备产业优势、品牌优势、渠道优势、人才优势的全产业链农粮领军企业的用武之地。 茶产业是乡村振兴的重要支柱,然而在各茶叶产区,普遍存在的分散经营格局阻碍了茶产业的发展。中粮在云南、福建、湖南、湖北、浙江、广西等茶叶主产区相继开展茶园基地建设,与当地政府、供应商、茶农、合作社、村集体等合作,制定茶园基地建设规划,将各方纳入统一、规范的茶产业链中,实现产业共建、共同发展。中粮发挥专业优势,加强对供应商、茶农等的种植技术指导、水肥管理指导、农药统一配送等,使茶产业链现代化水平得到明显提升。 价值的提升还需要品牌助力。中粮积极开展农业品种培优、品质提升、品牌打造和标准化生产提升行动。在杭州,中粮旗下中茶龙冠公司拥有知名的“国茶龙井”龙冠龙井茶,连续20多年为G20杭州峰会、国际合作高峰论坛等重要国际会议提供茶产品。中茶龙冠在当地带动周边茶园5000多亩,受益农户2500多户。其中,扶持当地茶叶种植大户成立了五家茶叶合作社,培育出12个无公害茶厂,农户茶青收入比周边乡镇高出30%。 中粮集团发挥金融优势,把资源配置到乡村振兴的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先后在内蒙古敖汉旗、黑龙江青冈县、河北大名县、新疆麦盖提县、云南耿马县、山西五寨县、湖北省罗田县等开展种植类及养殖类“保险+期货”项目; 在黑龙江省北安市,中粮旗下中粮期货推出了大豆玉米种植“保险+期货”产品,2019-2020年,共计赔付玉米种植户398.58万元、大豆种植户298.47万元,有效降低了种植风险。尽管商业化“保险+期货”需全额自缴保费,但在实实在在的保障效果下,当地种植主体投保意愿强烈,纷纷表示将继续投保。 “农业贷款难、融资贵”成为制约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非常突出的因素。中粮集团旗下中粮贸易针对种粮大户、合作社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扩大生产经营规模、满足其资金需求,推出“种植贷”支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持续稳定经营,实现合作共赢。 抓特色、补短板,科技、品牌、金融齐助力,小农户们通过产业链接上了大市场,乡村振兴走上可持续发展之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