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学安 80689亿元,同比增长24.1%——2018年前11个月,我国网上零售总额不仅在国内各项经济运行指标中颇为打眼,还继续在全球电子商务发展浪潮中领跑。然而,和很多新事物类似,电商的成长中既有关注,也不乏争议:“电商专供”更是加剧人们对于电商品质的担忧。 (《人民日报》) 随着网购的普及,人们经常会发现,网上有些商品标明“电商专供”或者“电商定制版”。这些商品有时在价格上存在一定优势,但也可能暗藏问题。长期从事电商消费权益保护工作的电子商务研究中心法律权益部分析师姚建芳认为,目前“电商专供”商品存在3种情形,即同款不同质、同牌不同质、盗用品牌。 常言道,一分钱一分货。消费者不应一味追求低价,还要综合考虑实际需求与价格,货比三家、择优购买,毕竟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一方面,生产厂商推出“电商专供”,主要是为了避免线上低价冲击线下的价格体系,生产厂商既要配合电商渠道的低价策略,又要保证自己的利润,一些品牌为了维护线上线下渠道的生态平衡,会将一部分商品作为“电商专供”,刻意与实体店进行区分,于是就会出现不同设计、不同用料的情况;另一方面,电商促销大多以低价为主,由于“电商专供”商品大都是限价生产,企业为保证利润,就可能会在商品的材质上压缩成本,导致“电商专供”商品质量与实体店同类产品有一定差距,因此价格偏低。 电商发展这么多年,早该进入以服务和质量求生存的新阶段。尽管线上线下进行“差别定制”与“差异定价”,既避开了不同销售渠道间的利润互搏,又满足了网购消费人群的多元化、个性化需求,算得上一举多得。但无论是“电商专供”还是线下渠道,只要是大厂家推出的产品,质量上都是有保证的,现在“电商专供”低价劣质问题的存在,再度说明依靠电商平台的自律并不靠谱,市场竞争倒逼服务升级的想法也有点一厢情愿,这方面还需要明晰规范强化监管。 诚信经营应是一切经营活动的“黄金法则”,即使产品质量不影响使用,也不能成为低价劣质的理由。更为严重的是,线上线下的商品注明为同一个商品型号,却故意使用不同的材质和工艺,这种行为是故意误导消费者,违反了《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反不正当竞争法》。一方面,监管部门需要督促生产厂商通过各种方式对“电商专供”商品做出明确的标识,充分满足消费者的知情权,以供消费者根据自身情况进行选择。尤其个别电商专供的电器,在元器件、绝缘材料等方面“做减法”,即便符合相关质量标准,最终也会毁了自家的牌子;另一方面,消费者在网络购物中需要多点理性,不要被电商产品的低价迷了眼,一味追求低价,还要综合考虑实际需求与价格,货比三家、择优购买,毕竟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无论是传统平台还是电商平台,明码标价、公开透明、诚信守信都是不可逾越的市场底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