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里巴巴近日发布打假公告称,AACA(阿里巴巴反假联盟)在自2017年1月成立到2018年6月的一年半时间里,向全国公安机关推送涉假线索近200条,开展了112次线下行动。捣毁窝点247个,协助逮捕涉案人员300余人,涉案金额约10亿元。
对比今年初阿里巴巴公布的那份“打假年报”,发现数据有很大变化:截至2017年底,累计向全国执法机关推送涉假线索1910条,协助抓捕涉案人员1606名,捣毁窝点数1328个,涉案金额约43亿元。
不管是涉假线索还是涉案金额,最新公告显示的数量都明显减少。这释放出很明确的信号:阿里巴巴反假治假效果明显。不过,如果据此得出国内市场假货大幅减少,制假售假现象已经得到有效遏制的结论,恐怕失之武断。看看近期拼多多被曝光山寨假冒问题之严重,就知道了。两相对比,却恰恰印证了打假之难:被阿里巴巴赶跑的制假售假者,是不是都到拼多多这里另起炉灶了?事实上,制假售假者隐蔽灵活,可以轻松转换平台,打一枪换一个地方,这正是其难以绝迹的根源之一。
当然,必须承认阿里巴巴的打假成绩,这些年它确实付出了巨大的努力。从2015年1月成立由300人组成的“打假特战营”,到2017年1月组建AACA,阿里巴巴一直探索打假治假的有效途径,每年在这方面都会有数亿元的投入。即使是正遭舆论围攻的拼多多,也并非像一些人想象的“放纵”制假售假,比如,对于发现销售问题产品、假冒产品的商家,拼多多规定处以冻结交易金额并进行10倍罚款。
不过,令人遗憾的是,打假成效再明显,也很容易被打折扣,甚至抹煞清零。阿里巴巴等网购平台稍一放松,假货就会反弹,像前文说到的换个渠道、平台“东山再起”,则几成常态。还有更令人惊讶的事:今年6月份,部分触发拼多多处罚规定的商家,聚集在拼多多位于上海金虹桥国际商务中心的总部,有人甚至身着“拼多多,还我血汗钱”字样的白色T恤衫出现在楼下“维权”。事后,拼多多方面回应,聚集现场的14名商家均为“问题商家”,其中7家存在售假情况,6家存在商品描述不符情况,1家存在虚假发货情况。
“问题商家”不知错、不脸红,反倒要“维权”,吵要“血汗钱”,这种颇具讽刺意味的场景让人们体悟到,国内假货顽疾依然相当严重,而要根治它确非易事。针对制售假猖獗问题,一位在监管部门从事执法打假多年的专业人士表示,各地制售假团伙为攫取利益、逃避打击,呈现向跨国境跨平台流窜的趋势,而一些制售假分子也开始向网络各个角落侵蚀,它们能够在微信朋友圈等多个社交平台及淘宝、京东等多家电商平台自如转移。还有一些制假分子搭建海外网站,通过FACEBOOK等社交平台引流售假。
对于假货屡打不止,马云的说法令人深思:假货是所有商业模式下都存在的硬伤,并非电商本身造成。我们都清楚,其实真正的假货源头在线下。事实的确如此,想想看,假货在线上跳来跳去很轻松,线下的窝点一般却是固定的,说搬就搬不那么容易。有人用打蚊子来比喻打假,非常形象:人们可以轻松消灭进入蚊帐的蚊子,却无法完全剿灭蚊帐外四处飞舞的蚊子。电商平台打假就像架蚊帐,假货进来平台可以利用技术手段轻而易举地将其定位抓获,但它对平台之外假货的源头却往往束手无策。
据此,有学者指出,尽管监管部门和电商平台一直都打假治假,但假货不断从各个角落钻到平台上,恶性循环,生生不息,让各种努力都成了无用功。这有点像希腊神话中的西西弗斯,把石头推上山,石头滚下来,再推,再滚下来,循环往复。西西弗斯的生命就在这样一件无效又无望的劳作当中慢慢消耗殆尽。而打假似有陷入“西西弗斯困境”的危险,原因就在于努力的方向有问题——打蚊子的时候如果把重点放在其赖以滋生的臭水沟脏池塘,进行除污清理,则可灭源;打假的时候把重点放在线下,即生产假货的源头,效果应该也会不一样。
电商不生产假货,假冒伪劣商品虽活跃于网络平台,但其源头还在更隐蔽的线下。所以打假既要盯着线上的售假者,更要以强硬手段打击线下的制假者。线上平台虽是打假的一个抓手,但打击线下实体造假才应是主战场。当然,线上打假和线下打假一样,都是一项艰巨而长期的任务,不是依靠某个单一力量就可以完成的,需要商品生产企业、电商平台、市场监管部门、消费者组织及包括广大消费者在内的所有社会成员共同努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