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海枫 近期,有学者表示,2019年是全球5G商用的冲刺期,面向消费者的5G终端将陆续上市。相较于4G,5G信号的波长变短、单一信号源的覆盖范围缩小,为了实现信号全覆盖,除了升级原有4G通讯基站以外,建立新基站是十分必要的。今年以来,河南、北京等多地均对5G基站建设提出了明确目标。然而,在基站的建设过程中,一些市民表示:“要建基站可以,但别建在我家、我小区附近。” 事实上,我国目前执行的国家标准《电磁环境控制限值》规定电磁照射限值是40微瓦每平方厘米,美国标准为600微瓦每平方厘米,是我们的15倍。相关部门也做了各种类型的科普活动,但从目前来看,公众的顾虑并未得到消除,这也是辟谣年年有,谣言年年多的原因。 据笔者观察,这些谣言主要分为两类,一类谣言善于抓住大众忧心健康的心理,夸大宣传,比如虚构一些“教授”煞有其事地说基站辐射致癌、毫米波技术导致脑肿瘤等。另一类谣言喜欢捕风捉影,常节选些政策文件的部分内容倚为例证,看起来可信度很高,但实际上缺乏最基本的真实性和可靠性验证。这些谣言借助微博、微信公众号等平台转载发送,人气不断升高。相比之下,就事论事,科学逻辑性强的科普宣传显得过于专业,反倒无人问津。 谣言的破除离不开政府和媒体的科普宣传,只有真正了解公众所需所求,才能有针对性地进行宣传,同时也要注重宣传创新,不局限于传统的发传单或单纯地讲道理。就公众听信基站辐射伤身谣言破坏基站建设来说,本质上还是公众与运营商之间的信息不对称导致了“邻避效应”,使得基站附近居民认为其自身承受了更多“牺牲”。 笔者认为,在宣传创新上也不妨换种方式:以贵州省为例,2018年7月,该省多家媒体汇聚无线电、疾控等领域专家并邀请市民、小区住户代表,现场测试了蛮坡丽景阳天小区辐射情况。在整个活动中,组织者先以亲身体验互动的方式消除受众顾虑,再以当场模拟、一线工程师现身说法的方式加深公众对于基站辐射安全性的认可度。活动既推了进基站建设的实施,也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谣言的产生和传播。这项实例无疑给监管部门提供了新的思路,即让公众以一种更轻松的方式从根本上掌握科普知识,了解事情的真相,而不是盲目听信谣言,做出不合理的行为。 有关部门和媒体在宣传时,要顾及到公众的知识储备和接受能力,了解公众的诉求,以更多现身说法的方式,增加公众的参与度使之了解到事实的真相,从而做到不制造、不传播谣言,才能真正将谣言扼杀在源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