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立彪 就社会关注程度和影响力来看,发生于2018年底的权健事件,很可能成为改变中国保健品市场发展走向的标志性事件。 中国保健品市场多年来的发展,显然是有问题的。这从一些外媒关于该事件的报道用词中可以体味出来。美国《华盛顿邮报》网站2018年12月28日报道称,权健事件成为舆论焦点,引起政府高度关注,也触及了中国的一个痛点。保健品市场长期存在着乱象:假冒伪劣严重,误导性广告泛滥。 新加坡《联合早报》网站的报道则让人感到了可能改变的信息:有关部门成立调查组调查权健公司的同时,中国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以不指名方式就整治中医产业乱象表态,要求各级主管部门针对发布中医医疗广告、培训、保健服务及产品等开展全面排查和梳理,会同相关部门对发现的违法违规行为从严从速处理。 可以预见,一场针对保健品市场乱象的大规模整治活动即将展开。不过,期待整治取得效果,关键还要能够找准问题的原因。那么,我国保健品市场多年乱象,可以说久病难治,根源在哪? 有专家研究得出几条结论:人是有弱点的,比如怕死、怕病、怕衰老,保健品企业恰恰抓住了这些弱点;为了赢得怕这怕那的人的信任并接受其产品,保健品企业非常善于自我包装和宣传忽悠,它们多以生物科技公司或健康公司命名,在宣传语中通常包含很多生物、医学及科技术语,加上各种抗衰老、防癌抗癌、预防疾病等描述;保健品企业营销对象精准,营销活动隐蔽,多在二三线城市,具有较强的反监管能力;关于保健品的相关标准法规缺失,监管失据,加之基层监管执法人员匮乏,存在监管不力的情况。 其实,善于利用人性弱点,这不仅是保健品企业会,而保健品企业以此成身立命,也并非国内市场独有。比如在美国,保健品市场规模也很大,2017年保健品销售额达到360多亿美元(约合人民币2475亿元),与我国相当。但考虑到美国人口基数要小很多,以人均算,美国人在保健品上的投入要远高于我国。若据此说美国人更怕病怕死,人性弱点更显著,不是不可以。与市场规模大相应,美国保健品市场同样存在不少问题。有媒体调查显示,美国市面所售减肥及免疫系统膳食补充剂中有20%存在夸大疗效的现象。而哈佛大学研究人员发现,2004~2012年间,美国发生了237起膳食补充剂召回事件,比例占美国食品和药物管理局(FDA)第一类药物召回率的一半以上。 美国保健品市场出现这么多问题,与其1994年颁布的一部法规有关——《饮食补充剂保健与教育法》。该法明确,保健品并不像药品一样受FDA严格监督,而保健品上市也不需要向FDA提交产品安全性证明。也就是说,保健品是否安全与有效,都是厂家自己说的。这就要求各公司严格自律,只要不吃出明显问题,或涉嫌加入违禁成分,FDA并不过问。 不过,由于出了不少问题,美国的这部法律受到越来越多的质疑。而为了加强对保健品市场的管理,保证民众饮食健康安全,包括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NIH)在内的一些机构建议政府方面应该提醒民众慎重对待保健品,至少明确一些重要原则,比如,非常清晰地告诉患者,没有令人信服的证据表明任何补充健康方法(即食用保健食品、使用保健器械或采用保健疗法)在治愈癌症或使其进入缓解方面是有效的;未经证实的产品或做法不应用于替代或延迟癌症的常规医疗。 拿美国说事,并不是五十步笑百步,而是想做这样一个提醒:在人性无差别的前提下,监管的重要性就凸显出来了。只要保健品利润高、成本低(特别是违法成本低),不分中国、美国,总有人想铤而走险赌一把。而中美两国保健品市场同样混乱的背后,是同样监管不到位的现实,这也告诉我们,要解决这个市场问题,就必须从提高违法成本入手,加大打击力度。 但我国的问题还有自己的特殊性。关于权健事件,有学者表示,我国不少保健品企业都与地方政府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这些打着高科技旗号(有的还把中医药秘方包装起来),拥有高标准、现代化无菌生产车间的企业,对消费者和一些政府官员都非常具有蛊惑性。它们在一些地方科技园区获得大力支持。甚至有些已发展成当地的明星企业和利税大户。于是,地方保护就或隐或现,成为这些企业肆意于市场的背后支撑力量。 所以,保健品市场治乱,在于尽快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和标准体系,通过建立惩罚性赔偿制度等更严的惩处措施,改变保健品领域违法成本过低现状的同时,还要敢动真格,触动地方利益,管好那些有违法违规行为的地方名企。只有一视同仁加强监管,才能让法律真正成为一把高悬在生产经营者头顶的达摩克利斯之剑,威慑犯罪,并指引保健品市场步入正轨、健康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