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实施了在高等教育领域创设实践型职业教育新机构的改革,旨在为日本产业界输送具有高水平的技能、丰富的理论知识和全方位社会素养的综合性人才,解决日本经济发展对人才高端化、专业化的迫切需求。 景婉博 当前,在贸易保护主义等“逆全球化”思潮泛起之际,世界经济复苏的不确定性较大,通过自主创新,做大做强制造业,实现制造业的高质量发展,可以有效促进经济增长。 德国、日本是全球制造业强国,人口不多,却拥有世界先进的制造业。德国的全球品牌多达2300多个,德国制造商凭借高技能的工人和突出的研发,在提供高品质产品方面赢得了良好的声誉。再如,日本有一家专注于制造螺丝钉的公司,只有45个人,生产的螺丝钉号称“永不松动”,全世界很多国家都向这家公司订购产品。“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它们的经验值得借鉴。 注重机制创新,通过得当的政策引导制造业高质量发展 德国在扶持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过程中,制定了对企业行之有效的扶持和税收优惠政策。德国政府注重减少向企业的直接投入,而是通过政策性贷款、专项基金以及信用担保的形式为大量中小企业提供融资支持,在税收方面为新办企业提供优惠,为企业运营创造良好的制度环境。德国鼓励小型企业激发自身活力,支持中型企业提升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对企业进行扶持的同时加强发展方向上的引导,如鼓励节能环保,节约原材料,推广新技术、新材料的应用等等,对德国中小企业的发展壮大、走向世界起到了推动作用。 重视基础研究,促进制造业高质量发展 基础研究是科技发展的重要基石。在德国,有大量专门进行基础研究的国立研究机构,如德国政府资助的全国性学术机构马普学会,专门从事国家长期战略性重点基础研究。日本是典型的实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模式的国家,在经济增长到一定阶段时,他们很快意识到缺乏自主创新的弊端。因此,采取了超常规发展基础研究的策略,同时,使科研人员有相对宽松的环境,保持科技的竞争力。 职业教育发达,为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人才支撑 德国、日本制造业成功的重要秘诀在于,创新工作机制,调动各类人才的积极性,不断追求人才水平的整体优化提升,充分激发“工匠精神”,这奠定了其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人力资本基础。德国、日本发达的职业教育为其提供了大量能够适应新兴产业的产业工人。德国早在1969年便颁布了《联邦职业教育法》,并多次修订完善。德国联邦政府和企业以1∶2的比例分摊职业教育的资金投入,通过理论学习与企业实践相结合,培养了大量支撑德国制造业发展的高级技术工人。德国产业工人中高级工的比例达50%,技能型人才的经济地位和社会地位都很高。日本也高度重视人力资本的积累,推广职业教育的终身化、社会化、制度化,通过专修学校实现提高国民教育水平和职业技术能力的国家战略。近年来,日本还实施了在高等教育领域创设实践型职业教育新机构的改革,旨在为日本产业界输送具有高水平的技能、丰富的理论知识和全方位社会素养的综合性人才,解决日本经济发展对人才高端化、专业化的迫切需求。 中小企业融资体系完善,突破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资金瓶颈” 德国、日本的共同特点是由数量众多的中小企业支撑着制造业的发展,中小企业是制造业发展的中坚力量,提供了大量的就业岗位。德国、日本采取了一系列有效措施促进中小企业的发展,如设立专门的政府机构,健全相应的法律制度,在税收、支出、支持创新等政策方面给予中小企业扶持,以及在融资方面给予直接或间接的支持。资金短缺而又面临融资困境是德国中小企业曾普遍遇到的问题,为解决这个难题,德国政府在加强政策管理的同时,不断拓宽中小企业的融资渠道,从联邦政府到州政府、地方政府利用政策工具鼓励各类银行和金融机构积极向中小企业提供贷款,建立融资平台,帮助中小企业克服资金困难,促进中小企业的健康发展,形成了商业银行、政策性银行、信贷担保机构、各类发展基金、企业之间拆借、投资银行(投资公司)等多种投融资渠道的体系。 日本对中小企业的支持主要在两个方面。一是政府设立了专门为中小企业服务的国有政策性金融机构,包括中小企业金融公库、国民生活金融公库、商工组合中央金库等。这些机构为中小企业提供具有国家政策导向的不同期限的、低利率的贷款。二是建立了比较完善的中小企业信用补充体系。包括中小企业信用担保协会和中小企业信用保险公库。中小企业向金融机构申请的贷款可以通过信用担保协会进行担保,然后由信用保险公库对该笔贷款进行保险。这样通过对贷款的担保以及再保险,降低了贷款的风险,增加了中小企业获得贷款的几率。 (作者单位: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