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王 辉 5月17日,车联网(智能网联汽车)产业国际合作发展高峰论坛在天津举行。作为第三届世界智能大会重头戏,论坛以构建国际合作大格局助力车联网(智能网联汽车)产业新生态为主题,来自车联网暨智能网联汽车行业领军智库、政府领导、专家学者、整车企业、科技公司等代表,围绕车联网暨智能网联汽车行业生态、应用及展望,5G技术发展,信息及产业安全,信息与汽车、人工智能行业深度融合发展等方面进行深入探讨。 本届论坛由工信部指导,工信部科技司、天津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天津市西青区人民政府联合主办,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汽中心)、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和中国软件评测中心共同承办,德国IPG公司、美国国家仪器协办。 据悉,目前,中国智能网联汽车正步入快速发展时期,2016年~2018年各大整车企业投放市场的产品智能化和网联化装备不断丰富,智能网联汽车产业链形态已初步清晰,形成了上游-软硬件供应商、中游-整车企业、下游-出行/信息服务提供商的完整产业链,但我国智能网联汽车市场依然面临着政策法规标准不完善、缺乏产业核心技术、应用示范环境缺乏协同机制等问题。 造聪明车 建智慧路 论坛上,中汽中心董事高和生指出,智能网联是工业化与信息化深度融合的方向,是智慧交通的重要基础,随着智能科技的快速发展,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在重构全球的创新版图,重塑全球的经济结构,高级别自动驾驶汽车量产在即,5G时代即将到来,车、路、云、网将共同助力智能网联的建设。 针对L4、L5的未来发展趋势,广汽研究院的首席技术总监张进认为,目前很多城市已经有了无人驾驶的巴士和环卫车等,这仅限于示范园区内,线路、场景相对比较可控和简单,真正要走向社会场景更加复杂,环境更加多样。L4、L5要走向量产和日常生活还存在成本太高、技术存在缺陷、等级存在风险、很难满足功能的要求。要解决这些问题和困难只有车、路协同融合,造聪明的车、智慧的路。未来要从当前的以车为中心场景,转型到围绕智慧城市为中心布局的新场景。 美国加州车辆管理局原局长Jean Shiomoto详细介绍了美国智能驾驶开放测试道路的政策,南德意志集团北亚区首席执行官Dirk von Wahl介绍了德国在自动驾驶领域所采用的新方法和新思路,并从实车测试和虚拟仿真两个方面为与会来宾做了精彩展示。 国内外专家一致认为,车路协同是智能网联车发展的终极方向。华为物联网中国区规划总监王震军也表示,车路协同是实现无人驾驶必经之路,将助力智能驾驶更安全、更高效、更经济、更便捷。 安全的前提是质量可靠 除了场地测试和道路测试之外,智能网联汽车还面临着巨大的信息流动,确保智能网联汽车的网络安全,是全社会共同关注的热点。 中国联通智网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辛克铎表示,随着智能网联时代的发展,安全理念也在转变。在安全保障方法上,已从安全保护转变为威胁预测;安全保障手段上的变化,从单机防护转变为协同防护;安全保障理念的变化,从被动防御转变为主动防御。面临车联网安全的新挑战,需要尽快构建立体化的综合安全方案,加快推进安全运营。他认为,网络安全是未来重要的基石。 中国软件评测中心主任刘法旺认为,未来智能网联背景下软件质量问题和网络安全问题会更加凸显,软件的质量是实现智能化的基石。他指出,未来智能网联带来的3大技术挑战:一是智能网联对软件质量带来的挑战。软件代码的数量和价值比重快速提升,质量风险加大;OEM将大量采用第三方软件甚至开源软件,此类软件的质量保障难度更大;当OTA成为标配,云端协同控制成为技术趋势,云管端(云-云服务,管-互联通道,端-智能终端设备)的质量风险凸显。二是智能网联对仿真测试带来的挑战;三是智能网联对网络安全带来的挑战。 中汽中心数据资源中心智能网联平台部主管赵鹏超建议,智能网联汽车企业发展首先要落实核心技术储备,积极参与标准制定。企业应构建自身在关键技术领域的核心竞争力,积极参与研究支撑法规标准制定,以重大专项课题强化示范应用,以关键技术资源储备作为核心力量。其次,要关注准入管理进程,提早规划及时响应。随着智能网联汽车智能程度的不断提升,智能网联的功能安全应纳入准入管理,尤其是在虚拟仿真准入层面;准入管理应从主机厂准入管理和产品准入管理两个层面着手;主机厂准入管理重点审查产品的生产能力和条件、设计开发能力、生产一致性保证能力和设计开发能力;产品准入管理重点对自动驾驶系统和关键零部件进行准入管理,规范智能网联汽车功能安全。另外,在服务体系上,要推进商业模式创新,跨界合作互利共赢。智能网联汽车开启了汽车行业的新生态,越来越多的汽车企业将发展成为智能出行服务商,然而中国智能网联汽车发展具备区域性,需要发展适应中国道路交通规范和环境的汽车产品,这就需要中国汽车企业打造自主核心技术团队,直面国际竞争冲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