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商务部监测,刚刚过去的“十一”黄金周(10月1日至7日),全国零售和餐饮企业实现销售额约1.4万亿元,日均销售额比去年同期增长9.5%。旅游部门的数据显示,今年“十一”长假期间全国共接待国内游客7.26亿人次,实现国内旅游收入近6000亿元,同比增长超过9%。
“十一”黄金周向被视为观察我国经济运行和消费趋势的风向标。上述数据表明,我国民众消费能力并未减弱,由此也可以证明,此前网上以榨菜、方便面等低价商品旺销推断我国消费下降的说法是不准确的。事实上,除了销售额的增长,消费升级更多还是体现在消费方式的变化及消费品质的提升上。从媒体报道看,今年“十一”期间文化、旅游、体育等新兴消费亮点纷呈,线上线下融合、智慧商店、移动支付、绿色共享等新模式蓬勃发展,品质化、个性化、体验式消费引领潮流。
显然,消费者购买力提升、消费升级是确切的现实,而且未来这种势头也不会减弱。对此,有分析认为,这除了取决于消费者收入水平的提高,也得益于消费环境的改善。据了解,今年国庆长假期间,全国食品领域没有接到重特大食物中毒事件报告,各地游乐设施安全状态平稳,旅游景区类似“天价宰客”这样的维权投诉锐减。这表明,消费升级的同时,各地市场监管部门的监管也在升级。比如,在四川成都,为了加强对餐饮企业的监管,市场监管部门建立了网络实时监管系统,可以对加入系统的餐饮企业实施24小时监管,随时应对突发情况和接受人民群众的投诉举报。目前已有4000多家餐饮企业进入了该系统。正是市场监管的尽职尽责,确保了国庆市场安全有序,繁荣稳定。
只有消费者在能消费的同时想消费、敢消费,即有了消费意愿和消费信心,才能真正让购买力变现成拉动经济发展的动力。而消费意愿的增强和消费信心的建立,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市场监管部门职能作用的发挥。人们看到,近些年,市场监管部门加快机构改革步伐,整合监管资源,更新监管理念,创新监管方式,提高监管效能,加强从生产到流通到消费的全过程监管,着力为民众消费和经济发展营造良好的市场环境。这些努力也收到了显著成效,这从“十一”黄金周这个窗口可以清晰地看出来。
不过,随着收入水平的提高和科技变革加快,消费经济进入繁荣发展和快速变革时期,新的消费趋势、新的消费领域、新的消费模式不断涌现。这既是经济发展中的突出亮点,给广大消费者带来福音,也对消费维权提出新挑战。比如,网络市场爆发式发展,但假冒伪劣、误导宣传、信息泄露问题突出;共享经济、数字经济的兴起,共享单车押金退款难、平台公司大数据“杀熟”问题成为热点;跨境消费的发展,假海淘、消费者额度被盗用等新的问题开始出现。如何维护好消费者权益,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让消费拉动经济发展的内在动力旺盛不竭,成为市场监管面临的重要任务。
事实上,市场监管部门正在推进的“放管服”改革,就是一次监管升级。一个目的即通过更有效的监管,释放市场活力,激发消费潜力。当然,监管体制机制的改革远未结束,仍需要大力推进。要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的要求,进一步深化“放管服”改革,不断创新监管模式。要积极应对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在守住安全底线的前提下,坚持包容审慎的监管,引导其持续健康发展。要加快建立健全高层次、广覆盖、强约束的质量标准和消费后评价体系,强化消费领域企业和个人信用体系建设,提高消费者主体意识和维权能力,创建安全放心的消费环境。
监管升级了,消费升级就有了保障。而在消费升级的有力拉动下,我国经济将不断转型升级,沿着高质量发展的道路稳步前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