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立彪 4月29日是第六个首都网络安全日,今日头条举办了主题为“谣言求真,科学反谣”的反谣言成果发布会,正式发布《2018-2019年度今日头条资讯打假报告》。报告中的数据显示,过去一年,共有超过247万用户参与举报不实信息,而今日头条平台月均拦截谣言文章超过11万篇,年度总拦截数量超过100万篇,足见谣言数量之多、传播之广。 面对日益增多的谣言,普通民众多有无奈。新京报曾做过一项关于谣言产生及传播问题的调查,结果显示,有41.1%的受访者坦承自己不能分辨网络谣言。而对于网络谣言何以产生,受访者认为主要有3个原因:信息公开不充分(40.7%),传播谣言违法成本低(28.1%),造谣者能获得利益(21.5%)。显然,在民众缺乏分辨能力,又无法便捷获得相关权威信息的情况下,一些别有用心的人利用民众的弱点和网络传播的便捷编造、传播谣言。一条谣言就像炒剩饭一样一炒再炒、一传再传。 同样是借助网络技术手段,何以谣言要比有用信息更容易传播也更容易俘获受众?有专家总结,食品安全谣言往往具有这样两个特征:渲染气氛,制造刺激——谣言普遍带有“致癌”“有毒”“激素”等吸引眼球的字眼,在传播时还常使用“紧急”“震惊”“马上被删”等具有煽动性和冲击力的词语;善用平台,手法灵活——谣言常以微信、微博等常用的社交媒体平台为主要传播渠道,利用具有现场感的截图、照片、视频来强调“有图有真相”,增强说服力。显然,谣言制造者是很用心的,而有用信息发布者却很少这样做。所谓“信息公开不充分”,言外即有“不够用心”的指责。 既然谣言因触及民众的敏感点而能够广泛传播,那么要想让有用的信息得到民众关注并有效传播,就要发现信息本身的“刺激性”。研究发现,民众的关注度既与信息内容有关,也与传播的表达方式有关,而实践表明,权威与人格化表达相结合是最有效的途径:账号的主体越权威,信息可信度越高,辟谣效果越好,因此信息发布平台自身最好具有政府部门、主流媒体、专业机构等背景;表达方式则需要尽可能降低理解门槛,让用户理解简单可行,若能够做到风趣、幽默自然是更好了。 当然,提高民众关注度,还要善于利用媒体发布机制。今日头条建立了“谣言库”及“辟谣库”,让民众方便检索,就是不错的方法。据悉,今日头条“谣言库”收录相关文章超过45万篇,覆盖谣言事件6.6万多起。这既利于用户识谣辨谣,也反哺平台提升检测能力,可谓一举两得。同时,媒体在拦截谣言并建库的基础上,可借助技术手段实现“精准辟谣”及“热点辟谣”。在媒体主要浏览界面将谣言信息及辟谣内容顶置,也可以增强关注度。 治理谣言是一个社会问题,光媒体用心还不行,其他社会成员也要给力。特别是政府部门要努力增强工作透明度,主动公布信息,接受社会监督;同时,要从法律政策上健全机制,让造谣者受到惩戒,增加其违法成本。而着眼长远,则要建立社会多元主体共治谣言的长效机制,让政府部门、专业机构、相关企业、新闻媒体和公众形成合力,共同织密识谣、破谣、治谣的免疫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