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郑州9月10日电 提交完户口本复印件,59岁的农民周卫民将签字并按上了指印的申请表交给银行职员,转身和同村一起提交申请表的乡亲闲聊起来,边聊边搓拇指上的印泥。
这时是晚上8点,河南延津农村商业银行股份有限公司在僧固乡新庄村宣讲信用知识,往常在营业大厅字正腔圆地说着普通话的银行职员,正通过广播用延津方言告诉在小广场上散步的村民:什么是信用,信用能给你带来什么,你理解的信用和银行信用有什么不同……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农民信用信息被纳入金融机构信用数据库或政府部门主导建立的征信平台,农民信用的金融价值正被快速发现。周卫民签订的是延津农商银行的信用入户调查申请表,银行职员会在数日后按约定上门对周卫民进行信用调查,调查方式包括问卷调查和熟人的信用“背书”两部分。
问卷涉及内容非常丰富,除了学历、健康、婚姻、存贷等常规调查项外,甚至涉及了家中有多少牲畜、多少家禽、多少农机和承包土地数量。
熟人的信用“背书”是指由银行认定的信誉度极好的客户和当地村委根据自己掌握的信息,对熟悉的贷款申请人的真实用款意图和在当地的口碑等进行评估,评估打分和问卷调查结果分别被赋予30%和70%的权重,作为信用水平的综合评价结果。
延津农商银行董事长李新月解释说:“很多农民筹措资金往往习惯于向亲朋好友借贷,没有跟银行等金融机构打过交道,因此征信系统显示出的相关信用信息有限,农民又没有易变现的抵押物,所以银行有必要搞清楚客户的信用水平,尽量消除借贷双方的信息不对等。”
李新月说,我们会根据信用评分给予申请人不同的授信额度,信用等级越高授信额度越大,利率越低。
王殿永今年50岁,是延津县榆林乡小榆林村村民,借助2016年拿到的第一笔2万多元的信用贷款,短短2年多,王殿永就把自己的养猪场从10多头扩充到了现在400头的规模。
“以前是有技术没资金,养不了那么多,借熟人的钱还得还人情债,不如银行贷款便捷。”王殿永说,“由于每次都能按时还本付息,信用越来越好,授信额现在达到了30万。”
王殿永是延津农商银行评的五星级(最高级)信用户,他家门口还贴着一张红色的认证牌,延津农商银行做小榆树村村民信用调查时,会参考他的评价意见。
王殿永说:“乡里乡亲都知根知底,想浑水摸鱼在我这儿是不可能的。”
除了金融机构自建信用数据库,政府部门也正在加快农村信用体系建设,以改善农村信用环境和融资环境,引导金融机构增加对农村的信贷投入,支持乡村经济发展。
以农业大省河南为例,2017年初,中国人民银行郑州中心支行开发完成了河南省农村信用信息系统,收录农户信息涉及村委、扶贫、法院等10个部门173个大项。该系统在互联网环境运行,云端统一部署,金融机构、政府部门等在取得授权后可查询企业和农户的信用记录。
据人民银行郑州中心支行有关负责人介绍,系统自去年3月上线运行到今年7月末,全省已经有136个县(市、区)使用农村信用信息系统,录入农户信息1343.06万户,入库率约80%,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入库率达96%。2018年6月末,全省精准扶贫贷款余额1305.4亿元,同比增长4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