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让群众办事减环节、减材料、减时限、减费用,办事不求人。”据《云南日报》报道,云南省已经正式启动统一全省行政许可标准工作,预计到8月31日前将完成省、州、县三级640项行政许可事项标准的统一工作,实现全省各地一个标准统一办理——届时,凡是与企业、群众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事项将实行“一网”通办;简单事项实行“即来即办、立等可取”,申请人在现场等候不超过1小时当场办结;复杂事项实行“最多跑一次”;基层事项实行“就近办”“一次办”——政府服务标准化让群众少跑路快办事。
目前,像云南省一样推行行政服务标准化的地方不在少数,比如浙江省台州市围绕国家级和省级行政审批服务标准化试点,以“审批速度最快、服务效能最优”为目标,打造审批事项、网上审批、中介服务、窗口管理、督查机制5个标准化,形成独具台州特色的行政审批标准化范本,实现了群众和企业到政府办事“最多跑一次”比率达91.9%,群众行政服务的满意度达99.9%。还比如北京西城区通过国家行政服务标准化试点项目建设,实现了统一行政标识、统一网络平台、统一业务流程、统一服务标准4个统一,构建了“1+ 7+15+255”的“三级”行政服务标准体系和“一站一网一号”的标准化服务模式等。
之所以有越来越多的地方大力推行行政服务标准化,一方面,这与标准化工作本身的特性有关。我们知道,标准化是在工业化基础上建立的一种现代管理手段,随着社会不断发展,对行政管理要求越来越高,标准化也被引入到政府管理当中。对于政府管理来说,标准化产生效益,可以在较短时间内显著提升政府管理的水平和效率;标准具有科学性,为改进和创新政府管理提供现实途径;标准具有公开性,有利于推动政府通过标准量化和优化公共资源配置,避免公共权力的随意、专横和武断,提高政府规范化、精细化管理水平。
另一方面,这也与我国当前大力推行的“放管服”改革和建设服务型政府的要求有关。当前,国务院正在大力推行“放管服”改革,目的是希望通过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等行政服务方面的改革,落实党和国家全面深化改革的要求,推动改革进入“深水区”。与此同时,建设服务型政府也一直是我国深化改革的重要要求与目标,也是推进“放管服”改革的目的,无论是推进“放管服”改革还是最终建成服务型政府,都需要标准化的助力,因为规范化的前提是标准化,没有标准化就谈不上规范化,而规范化是服务型政府建设的基础。由此可见,推进标准化是规范行政审批行为、全面提升政府治理能力和管理水平的重要途径和手段,是落实“放管服”改革的必然要求。
尽管通过国家标准化试点以及各级政府的大力推动,行政服务标准化已经开始在全国“遍地开花”,不过同时也要看到,无论是与“放管服”改革的要求还是建设服务型政府的目标,当前的行政服务标准化的推行力度还是不够的,甚至有的地方行政服务标准化还有些流于表面,属于走过场和形式主义,根子里还是推行原来那一套,没有让标准落到实处,让标准化变成真正的规范来规范日常行为,这些既不利于“放管服”改革的全面落实,更别谈建设服务型政府和更高质量地服务人民群众。
要更好地推行行政服务标准化,首先就是要推行标准化的理念,从观念上予以转变,认同和接受标准化的理念,而不是执着于原来的非标准化的服务方式。从全世界来看,政务服务标准化始于上个世纪80~90年代,至今只有20多年的发展历史,可以说还是一个新生事物。我国政务服务标准化工作起步又比较晚,因此行政服务标准化的理念还不是十分普及,需要在政府部门强化标准化意识、理念和工作方法,推动行政服务标准化工作。
其次,就是要构建一套标准化体系,制定出详细、行之有效的标准,有了标准才有章可循,才让行政服务标准化有了可以遵循的“规范”。目前在一些已经推行了行政服务标准化的地方,都结合自身需要,依托国家级或者省级的标准化试点项目,构建出了一套完整的标准体系,如何在更多的地方推广这些标准甚至出台相应的国家标准,是更好更大范围推广行政服务标准化需要解决的瓶颈与课题。
标准的生命力在实施,因此要让行政服务标准化“生根发芽”最重要的还是确保标准的落地,持之以恒、久久为功,使其成为一种习惯、一种标准,为广大群众提供更高质量的公共服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