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自古至今,这七件事中的任何一件出现大的波动,都会引发全社会的广泛关注,因此,“酱油里面没酱油”成为热点食品安全事件也就不足为奇了。事情要从一次比较试验说起。10月12日,江苏省消费者权益保护委员会(以下简称江苏消保委)发布的酱油产品比较试验报告显示,在120个样品中有29个不符合国家标准,问题集中在标签标识、营养成分标注(明示)和品质指标方面,涉及海天、加加、李锦记等酱油行业知名品牌;一些标称“酿造酱油”的,核心成分为零。
江苏消保委披露的酱油产品质量状况,一下子就让很多人无法淡定了,尤其是经过媒体的宣传报道之后,“酱油里没有酱油”的说法迅速在全社会广泛传播,引发关注。针对江苏消保委发布的报告结果,海天、李锦记等“上榜”的知名品牌迅速予以回应。10月15日,海天味业发布澄清公告,称蛋白质是对健康有利的营养成分,蛋白质NRV%是一个营养参考值,标签上的标示值低于计算值并不构成产品品质问题,更不是食品安全问题。同日,李锦记也发出声明澄清,称他们当时不认可江苏消保委初检结果,要求进行复检,没有获得同意。后来李锦记把同批次产品留样送到其他权威第三方检测机构,得到的结果均是钠含量合格。但最后江苏消保委还是决定采用当初的检验结果。
由于事件持续发酵,行业协会随后也加入进来。10月17日,中国调味品协会发表声明表示,酱油产品的品种类型、产品风味、产品价格、营养成分及产品定位等均属于市场行为,由市场规律决定,并不涉及食品安全问题,不应该被妄议和夸大利用,以免无端造成企业品牌的声誉受损并误导消费。10月19日,中国食品工业协会也发表说明,称此次对比实验报告的发布,存在检验结果确认程序不规范、检验结果解读不尽科学完善等问题。
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食品安全历来都是民众关心的焦点和社会关注的热点,因此当大家日常生活中经常使用的酱油产品质量差强人意的时候,引发关注与关心再正常不过了,也难怪很多人在报告结果出来以后声称不能愉快地“打酱油了”。事实上,“打酱油”一词除了“买酱油”的含义之外,还在网络与当今社会衍生出了新的含义——就是形容凑数和不关我的事儿。而从此次酱油质量安全风波来看,在食品安全事件中或者食品安全里,没有谁是“打酱油的”(凑数和没有关系的)。
食品安全是全世界共同的问题,也是全社会共同的问题,因此,无论是《食品安全法》等相关法律法规,还是食品安全的主管部门,都强调食品安全需要社会共治,也就是发挥全社会的力量来共同治理食品安全问题,而不仅仅是食品产业自己的事儿。从此次酱油质量安全风波中,我们也更加确信,食品安全需要大家共同参与。食品安全除了主管部门的监管之外,自然离不开社会的监督,江苏消保委作为地方消费者保护组织,借助国际通行的比较试验的方式对酱油产品质量予以监督本无可厚非,但从企业和行业组织的回应来看,社会的质量监督在如何更加科学、更加令人信服等方面,还有待进一步完善与加强。
媒体是国家这艘大船的船头瞭望者,无论是对于食品安全的监督、传播以及普及都起到重要的作用,事实上很多的食品安全事件也都是由媒体曝光的。不过对于专业的质量安全问题,媒体如何在进行大众传播的同时,又保证其客观公正和不出现误解,也需要不断提升自身能力,从而更好地“开展食品安全法律、法规以及食品安全标准和知识的公益宣传,并对食品安全违法行为进行舆论监督”。
从此次比较试验结果来看,在抽取的120个酱油样品中,有23个样品营养成分明示数值与实际检测数值不符。换言之,标签标识问题是此次酱油检测出现质量问题的“重灾区”,但从企业的回应来看,他们似乎没将小小的标签标识问题看成是问题。要知道,标签标识同样是质量问题。有相关的标准要求,标签标识不达标一方面涉及企业的质量诚信;另一方面也涉及产品品质,难怪海天味业澄清文件出来之后,网上评论可以说是一边倒地批评海天味业,更有网友直言“把标示这种简单的事情都弄错了,怎么让消费者相信海天的品质呢?”这也在一定程度上提醒行业组织,在维护行业健康有序发展的同时,也应当正视行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才能更好地实现行业高质量发展。
消费者是食品的使用者,也是最关心和关注食品安全的群体,但消费者同样要避免“关心则乱”的心态,对于一些夸张、夸大的食品安全信息要学会理性看待。“偏听则暗、兼听则明”,对于食品安全问题,消费者也要学会“兼听”,同时还要学会“用脚投票”,用实际行动维护“舌尖上的安全”,让自己吃得放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