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吴学安 近日,江苏省对金湖县黎城卫生院过期疫苗事件进行了彻查严处。经调查确认,这起事件是因当地政府主体责任落实不到位、主管部门监管不力、接种单位管理混乱、工作人员违规操作造成的一起严重责任事故。 (据《扬子晚报》) 虽说,接种疫苗是预防传染病的常用手段,对控制疫情爆发、流行方面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但疫苗本身又是高风险的生物制品,如何确保其科学疗效,又降低其负面作用,科学有效的监管措施必不可少。尤其是面对部分国产疫苗质量在大规模人群使用中完全达不到质量标准,在产能和关键技术上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仍有巨大差距的现实,加之政府采购过程中的成本阻碍、疫苗生产厂家的垄断经营、冷链运输保存环节的隐患……诸多因素导致人们疫苗安全的忧虑日益加深。 疫苗本是防疫之本,防患于未然才是根本。据统计,中国每年疫苗预防接种达10亿剂次。这是个惊人的数字,即使按照专家公布的疫苗不良反应概率是百万分之一到二,那也意味着每年要有超过1000个孩子患上各种疫苗后遗症。从公共卫生的角度来看,也许这个数字微不足道,但对于每个不幸的家庭而言,却是百分之百的苦难。 近几年频发的疫苗安全事件,让人们不能再无视疫苗系统的某些风险因素。活蹦乱跳的孩子因为打疫苗而留下终身残疾,甚至死亡,疫苗不但没有给他们带来健康,反而使其人生和家庭跌入低谷。而鉴定维权之路漫长、艰难,更令其雪上加霜。“毒苗”之害,可谓深矣。 孩子是国家的未来。如果说孩子身体受损是疫苗后遗症的病理反应,落后的疫苗质量及其管理系统就是危及未来的“后遗症”。对于疫苗安全,不能像奶粉事件一样总是事后灭火。事前预防,防微杜渐是成本最低、效率最高的做法。一方面,普及有关疫苗的风险常识,促成常规的救助与补偿机制,敦促完善疫苗相关立法,革新规范疫苗产业链;另一方面,关注疫苗安全、提高疫苗质量,改革落后的生产、经营模式,铲除疫苗市场存在的利益链条,立法完善救助补偿机制、对公共人群的免疫伤害进行国家赔偿,这是当下免疫领域亟须研究和解决的问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