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立彪 在近日由新华社、中国品牌建设促进会等单位主办的“2019中国品牌价值评价信息发布暨中国品牌建设高峰论坛”上,新加坡国立大学东亚研究所所长郑永年就中国品牌建设提出了一些建议,颇具启发意义。他认为,品牌成长离不开好的营商环境,应该通过改善营商环境培养一大批国际一流企业。而改善营商环境,第一要改的是内部环境。中国的品牌要先占领自己的市场,这个很重要。 显然,“中国的品牌要先占领自己的市场”,是基于当下中国品牌积弱,自家的市场多被别人占领这个现实提出的。郑永年表示,“以前,上海到处都是国产品牌,密集度非常高。而现在上海的国产品牌远远比不了以前”。数据显示,上海曾是老品牌的荟萃之地,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上海品牌占据全国品牌的60%~ 70%。但是如今许多老上海品牌已经没落,消失不见,而新的上海品牌亦未能跟进补位。莫说是占据全国市场,就连上海市场也看不到多少本地品牌的身影。 上海只是中国品牌整体情况的一个缩影。中国品牌积弱,原因是多方面的,但营商环境不佳应是重要原因之一。世界银行发布的《2019年营商环境报告》显示,中国营商环境在全球的排名从去年的第78位跃升至今年的第46位,提升了32位。尽管我国在优化营商环境方面做出了巨大努力,也取得了明显的进步,用世界银行中国局局长郝福满的话说,“中国在优化营商环境领域大步向前,体现出中国政府对培育创新和私营企业的高度重视”,但仍存在不少短板,还有许多难题需要进一步破解。 我们看到,我国营商环境排名总体上处于中游水平,远低于新加坡、韩国等邻近的亚洲经济体。特别是在占全球GDP比重90%的20国集团(G20)中,我国排位倒数。具体差距,从《报告》中可以清晰看出。以“办理施工许可证”这一考察指标为例。过去一年通过简化申办施工许可、竣工验收流程等措施,使办理施工许可证更便利,在这一方面的排名由去年的172位提升51位至121位,但这仍是非常靠后的名次。《报告》就此指出,在中国,企业修建一座仓库,办理所有许可证和授权需要20项程序,而东亚太平洋地区平均为15项。这表明,中国在该领域依然还有很大提升空间。 在全球化不断深化的今天,我国营商环境排名与我国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地位不相匹配,也与实施品牌战略推动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目标不相匹配。怎么办?坚定不移地推进市场化改革,更大力度地改善营商环境。就中国品牌成长而言,营商环境需要在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大力改善和优化:减少政府对微观经济的干预,把政府不该管的事交给市场,让市场在所有能够发挥作用的领域都充分发挥作用,推动资源配置实现效益最大化和效率最优化;健全法律法规,强化竞争政策,完善竞争规则,维护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让优胜劣汰的市场机制充分发挥作用;彻底改变不健康的政商生态,理顺政府、企业、媒体等社会组织的市场定位,建立协调的合作关系,并构建良好的产业政策形成机制,减少各种寻租行为或利益输送现象。 通过改善营商环境推进中国品牌建设,是一项系统性工程,不仅需要政府进行大胆改革,不断创新服务,也需要企业积极作为,主动担责。品牌的打造,主体在企业。在于企业的主动性和自主性,在于企业把自己的产品做好。没有企业的主动意愿,没有企业的自主行为,没有企业的优质产品,不可能有真正长久的一流品牌。国内企业只有对标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世界一流企业,以自主创新为内核,以高品质为基石,以精致管理为保障,以诚实守信为命脉,才能真正把自己打造成效率领先、效益领先和品质领先的一流品牌,才能占领自己的市场,从而向世界市场进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