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郑建玲 “保护地对木竹户外制品的需求主要包括3个方面,即自然保护地内建筑材料、自然保护地科普教育教具以及自然保护区民用房屋建筑。木竹制品是来于自然又应用到自然的产品,与环境最和谐。”日前在四川成都举办的首届木竹户外制品服务生态保护地对接会上,国家林业和草原局自然保护地管理司司长杨超用寥寥数语,向木竹户外制品生产商传递了这样的市场信息。 据悉,我国将保护地分为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森林公园、地质公园、海洋特别保护区、沙漠公园、种植资源保护区、水源保护区等17类。目前,我国保护地的面积有多大?杨超给出了这样一组数据:自1956年我国在广东鼎湖山建立了第一个自然保护区起,经过60多年的努力,我国现已建成各类保护地逾11029个,总面积已接近国土面积的18%,其中,自然保护区数量最多,约有2750个。 本次对接会由中国野生动物保护协会、中国野生植物保护协会、中国湿地保护协会和中国林产工业协会共同主办,旨在提高全国各类保护地使用的木竹户外制品的产品质量,推动科技创新和新产品的广泛应用。与会嘉宾和企业代表结合木竹资源及木竹制品特点以及保护地在利用和发展的过程中对绿色、环保材料需求日增的现状,特别是当前面临的因为经济快速发展导致湿地生态系统受损、海域污染加重、物种栖息地被侵占、生物多样性下降等挑战,认为木竹户外制品具有环保、健康及良好的性能等优势,是服务生态保护地的好产品,蕴藏巨大商机。 中国野生动物保护协会副会长张希武就表示,当前,生态旅游已成为人们重要的休闲方式。森林公园及自然保护区等保护地具有很强的自然性,基础设施等建设要在材质、形态、色彩等方面与自然环境相协调,竹木户外制品满足了这样的需求,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实际上,近年来,随着我国生态保护力度的加大,我国许多保护地在游步道、观景台、围栏、标识系统等建设上已大量使用了木竹户外制品,但使用量、应用领域还远远不够,这与现有的木竹户外制品在满足市场需求、质量的稳定性有待提高以及品牌的影响力还不大有关。来自保护地的相关信息显示,一些木竹户外制品因为质量不过关,不仅大幅降低了使用寿命,而且还影响了景区的形象,奏出了与环境不和谐的音。 对此,原国家林业局总工程师姚昌恬说,我国木竹产业尽管已经取得了令人瞩目的进步,但从发展的眼光看,还存在着龙头企业少、产品创新能力不强、产品同质化明显、质量良莠不齐、标准比较落后、品牌建设弱、企业知识产权保护意识不强等问题。 中国湿地保护协会副会长刘亚文也认为,随着我国对湿地保护和利用程度的加大,对木竹户外制品的质量要求也不断提高,这需要相关企业加大产品研发力度,以质量提升和品牌建设,促进产业可持续发展。 木竹户外制品如何更好地服务生态保护地? 杨超的建议是:企业应加强产品耐久性、韧性、防腐性和兼顾性等的研究,特别是灾害的防控,扩大其在景区栈道上的使用量。 据悉,截至2017年,我国仅森林公园的游步道就达到了8700公里。 姚昌恬则希望木竹户外制品生产企业一定要做好诚信建设、科技创新、标准实施、品牌驱动“4门课”。“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增长,人民对高品质林产品、特别是户外用品的需求已不仅仅满足于基本功能,更加关注空间、整体布局、设计参与感、品牌内涵及健康环保等,企业一定要提高室外材的社会认知度和品牌影响力,开发风格独特、设计优美、绿色环保的优质终端产品,实现产业的绿色发展。”姚昌恬强调说。 会上,与会嘉宾和企业代表还特别对户外竹制品发展寄予了厚望。目前,我国是世界竹资源最丰富的国家,现有竹林面积约720万公顷,竹材年产量约4700万吨,均居世界首位。在中国竹产业协会秘书长孙正军看来,竹材可以实现一、二、三产业的有机融合,是户外场所最好的产品之一;浙江大庄实业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林海建议竹制品生产企业在服务保护地市场时,一定要从设计入手,关注售后维修,同时,还要特别加强产品使用环境的研究;江西省竹产业协会会长刘光胜希望国家尽快出台有关支持政策,促进有明显资源和市场优势的竹产业实现机械化、智能化发展,进一步做大做强,发挥其在精准扶贫方面的积极作用。中国林科院木材所首席科学家、研究员于文吉还分享了该所历时15年在全球率先研发的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竹钢,一种以竹材为原料,采用定向精细疏解等先进技术制造而成的高性能竹基纤维复合材料,具有高强度、高耐候性、高持续稳定性和高环保型特点,已被国家发改委列入低碳技术,并获得了2015年国家科技进步奖,在崇明东滩湿地、湖北省咸宁市十六潭公园等地运用,经济和社会效果显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