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朱 玲)“这双筷子就是公筷,普通筷子的标准长度是22~24厘米,为区别对待,突出特征和功能,公筷选择27~30厘米的长度。公勺长16厘米,宽5.5厘米。”日前,江苏省扬州市食药监局食品总监洪昊手里拿着筷子,对参加扬州市食药监局召开“公筷行动”推进会的各县市区基层执法人员介绍道。 笔者乍一看,这和普通的竹筷没什么两样,但是细看筷子似乎比正常筷子长些,还印着字,一面是“长者先动筷,夹菜用公筷”,另一面则是“使用公筷,文明卫生”。 据介绍,分餐和公筷制是健康卫生的用餐方式,是防范病从口入的有效措施,同时还可减少食物浪费,是对自己健康负责,也是对他人尊重。为此,扬州市食品药品安全委员会、扬州市食药监局、扬州市文明办准备用3年左右的时间,在该市餐饮单位和农村集体聚餐场所大力推行“公筷行动”,培养“夹菜用公筷”习惯,以餐桌文明带动城市文明、乡村文明,进一步弘扬文明、健康理念,拓展饮食文化内涵,让外来旅游旅行者在品尝扬州美食的同时获得更好的旅游体验和文化享受,不断提升扬州国际文化旅游名城的形象与品质。 据了解,扬州市区和各县(市)城镇三星级以上宾馆、大型以上餐饮单位、市县乡三级机关及学校、医院食堂的合餐场所率先推广,农村地区选择农村集体聚餐代办点先行示范,逐步覆盖该市各类型餐饮单位和须报备的农村集体聚餐的用餐场所。实行合餐制的单位,为每位宾客提供一套公筷公勺和一套个人使用的筷子勺子。在就餐场所张贴“公筷行动”倡议书、在餐桌上摆放文明用餐提示卡、合理膳食知识提示卡,营造健康文明用餐氛围。 目前,此项工作正在扬州有效推进中。预计至2019年底,将覆盖全市中型餐饮单位和一次就餐人数50人以上的农村集体聚餐场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