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食品产业正在经历着‘双转变’,唯有科技能够带领行业穿越经济低谷。”10月25~27日,由中国社会科学院食品药品产业发展与监管研究中心主办的“2018中国食品产业发展高层论坛”在北京举办,期间,来自食品行业各个领域的学者、企业家对这一论点达成共识。
据中国社会科学院食品药品产业发展与监管研究中心主任张永建介绍,中国食品工业经历了近20年的高速发展阶段,近年来出现了增长明显放缓的趋势,今年1至8月规模食品制造企业的主营业务收入同比增长7.7%,与最火爆的每年两位数增长的时期相比,收窄明显。他认为,中国食品产业的发展正在经历着一个双转变的阶段,也就是从数量扩张向数质提升转变。具体表现一是从数量扩张向素质提升转变;二是从提供能量为主向满足能量、营养、功能、甚至情感和文化等多种复合需求转变。应对这个“双转变”需要多方面的支撑,这些支撑至少有5个方面,即理念,企业经营管理能力的改进与提升,科学技术,监管的改进与提升,食育。产品是综合能力最直接、最具体的体现。张永建认为,从产品视角看,中国食品产业转型升级最终是要实现产品的“六化”,即:安全化、营养化、功能化、方便(便捷)化、个性化和精致化。
与会各方专家表示,正如张永建的观点,在当前经济下行的压力和食品工业增长放缓的背景下,能够走出困难最核心、最重要的引领就是科学技术。但是,由于种种原因,科研机构常常是藏在深闺当中,科研机构成果和经营主体的需要之间,也经常鸡和鸭说。
据介绍,为更好地展示我国食品科学研究的成果,推动食品科学研究成果的转让,本次论坛邀请了中国食品发酵工业研究院院长蔡木易、北京工商大学食品学院院长徐宝财、北京营养源研究所所长李东、天津科技大学食品学院副院长李文钊、中粮营养健康研究院副总工程师杨永坛、农业农村部食物与营养发展研究所双蛋白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王靖、北京功能主食创制与慢病营养干预重点实验室主任段盛林等多家食品科研权威机构院(所)长和重点实验室主任出席“院长论道”,就食品科学热点与前沿、院所自身特色与优势、科技转化中的痛点、院企合作中的院长思维,分享如何开展院企合作,实现院企共赢,取得跨越式的增长案例。院长们对院企合作和科研思路,都有精到清晰的认知和判断。
科研要聚焦。科研必须抓住需求,既要抓住企业的需求,更要抓住消费者需求,而聚焦是联接需求的重要方法论。蔡木易认为,食品研究必须紧紧围绕安全、营养、美味、功能四个方向,并在这几个方向向个性化发展。李东指出,营养源研究所所有的研究工作,都围绕慢病展开。徐宝财说,北京工商大学食品学院一方面紧紧抓住食品添加剂等传统优势方向,一方面结合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项目突出重点。李文钊也表示,天津科技大学食品学院的科研力量在食品安全和食品营养两个领域展开,但也重点围绕动物产品、发酵食品和微生物资源开发、粮油科学与工程、农产品物流保鲜等展开。杨永坛说,中粮有“18+1”的庞大体系,但中粮营养健康研究院则是紧紧围绕消费者需求为导向,以企业实际需求为出发点,以大宗农产品、精加工为核心,以米面粮油加工技术为枋心。王靖认为,双蛋白工程之所以能列入《国民营养计划》,成为国家战略性的项目,还是因为其直指营养摄入的痛点和缺陷。段盛林介绍说,“功能主食与慢病营养干预重点实验室”就是要从吃得不对出发,进入营养知识宣教、营养干预,进而到营养治疗。
科研要跟上企业升级的步伐。科研机构本身要有企业化思维经营,更能和企业同频共振。蔡木易认为,食品产业升级是必然的,食品再按照传统的方式去发展,再以这种大的经济、大的投入和常规产品,无疑是没有发展前景的。现在很多的食品企业都在搞升级,这之中仍有许多需要探索的问题,也是科研机构需要协同的课题。杨永坛认为,糖产品的数量和升级,淀粉糖的替代进品和功能性研究,是个大课题。李东生动地谈到北京营养源研究所市场化的成功转变,从2000~2012年,北京营养源研究所技工贸年产值达4.98亿。现在,研究所立志于做的是怎样服务社会,立志于做企业们的研发中心。有数据显示,我国的食品企业约有50万家,其中绝大部分是中小型企业,由于中小型企业缺乏科研技术平台,缺乏技术支撑,研究所经过探索,就是要把中小型企业的研发中心建在营养源研究所,所里给配科研团队,利用齐全、专业的设备,给企业做好服务,互利双赢。
科研必须是系统工程。围绕关键节点、解决关键问题是科研的重大思路,但解决科研的一条龙问题,将成为科研的未来选择。段盛林认为,功能主食研究要从好的原料开始,然后是核心装备和微囊等重组技术,以及如何开展营养干预。王靖教授也认为,双蛋白工程不仅仅是产品研究,同样重视动物实验和人体试食实验的评价研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