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媒体报道,随着仲夏气温越来越高,适合避暑游玩的山区、湖区、景区迎来了游客高峰,主打生态、健康的农家乐也进入旺季。然而,诸多农家乐“前门生态、后门排污”的问题也凸显出来。事实上,由于农村环保缺乏有效监管、相关经营者环保意识淡薄,农家乐污水直排、垃圾乱扔的问题一直备受关注,却又难有治本之策。
诚然,近年来,以农家乐为特色的乡村旅游越来越兴旺,尤其是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吸引了不少投资者纷纷下乡,投资农家乐等乡村旅游项目。农家乐式的乡村旅游,以村庄田园为空间,以人文无干扰、生态无破坏、农耕文化和乡间美食等浓郁乡土特色为卖点,充分发扬农村绿树成荫、空气清新,到处散发泥土芳香等优势,展现的“前门生态”吸引越来越多的游客纷至沓来。应当承认,这一趋势推动了农村土地流转,加快了新农村建设,增加了农民收入,繁荣了农村经济,值得赞许,也应该大力支持。尤须一提的是,农家乐项目,在不少地方不仅成了乡村旅游的主打产业,而且正在成为脱贫攻坚的重点支持项目。
然而,如火如荼的产业发展背后,农家乐经营模式单一、卫生质量差以及垃圾污水等问题,也让不少人对农家乐望而却步。有环保部门的同志表示,当前农村环境污染中,农家乐、农庄的废水、废气、油烟、固体垃圾成为重要的污染源,“前门生态、后门排污”即是其真实反映。比如,一些农家乐前门挂上“生态”的招牌,后院成为破坏生态的污染源,制造了一条条臭水沟、“黑土地”。再如,有些农家乐的餐厨废水“直排”到河里和农田中,有些农家乐选择便宜的燃料对大气造成污染。
农家乐之所以会出现“前门生态、后门排污”的现象,究其原因,一方面,经营者的环保意识和法律意识淡薄,存在着重经营、轻环保的观念,一心只想实现利益最大化,千方百计降低经营成本;另一方面,缺乏行之有效的环保监管,相关部门的监管明显滞后,没有跟上农家乐的发展步伐,农家乐后院乃至于成了政府、市场和社会“三不管”的空白地带。用媒体的话说,就是“让一些经营者滋生无知无畏的傲慢与底气”。此外,科学规划的缺失也导致农家乐项目一哄而上、盲目开发等。应该说,在发展农家乐、生态游的同时,如何统筹生态保护与旅游开发的关系,考验着有关部门的智慧。
规范农家乐发展亟须补齐环保短板。在发展农家乐、乡村游的同时,保护好生态环境才是关键。首先,要规范农家乐经营,根据当地生态环境可承载和消化的能力,制定严格的乡村旅游开发规划,使农家乐在保护好生态环境的同时,切实做到循序渐进,有序良性发展,改变当下一哄而起、无序竞争的乱象。其次,通过法规的完善来规范经营行为。针对农家乐管理的特殊性,可由地方出台专项管理条例,使基层执法真正有法可依。譬如,成都市前不久出台的《成都市农家乐管理办法》,其中一大重点就是对农家乐的环境问题做出了规范。再次,强化对农家乐的日常监管。环保、市场监管等相关部门应与时俱进,尽快建立健全相关监督机制,强化日常监督,加大环境执法力度,从而有效防止、及时解决农家乐污染环境的问题。
|